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昼花明映柳纤,燕归胜事始能兼。
争梁谇语惊幽梦,掠地斜飞避画帘。
雏食得虫应自喜,巢泥经雨更频添。
去来要是知时节,常怪人嘲作附炎。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白昼,花儿明亮地映衬着纤细的柳条,燕子归来,带来春日的美好时光。
它们在屋檐争先恐后地嬉闹,打破了沉沉的梦境,斜飞掠过地面,避开了窗帘的遮挡。
小燕子吃到虫子应该很高兴,巢里的泥土经过雨水的浇灌,更加频繁地补充。
如果去来都能懂得时节的变化,常常会觉得人们的嘲笑就如同附和着炎热的夏天。
注释:
- 春昼:春天的白天。
- 柳纤:细长的柳枝。
- 燕归:燕子归来,指春回大地。
- 争梁谇语:在屋檐下争相鸣叫,打破梦境。
- 掠地斜飞:燕子低飞掠过地面。
- 巢泥:燕子用泥土筑成的巢。
- 知时节:懂得时节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以豪放、深沉著称,作品多反映国事、家事和个人情感。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多次动荡,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燕》写于春季,正值燕子归来的时节,诗人通过燕子的归来表达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自然变化的感悟。
诗歌鉴赏:
《燕》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开篇以“春昼花明映柳纤”展现了春日的明媚与生机。诗中通过“燕归”这一意象,勾勒出春天的到来,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不仅点缀了春天的景色,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活力。紧接着,诗人描述了燕子的嬉戏场景,生动有趣,展现了生动的自然画面。“争梁谇语惊幽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燕子在屋檐下的嬉闹,打破了人们的梦境,给人以清新之感。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转向了燕子生活的细节,尤其是“小燕子吃到虫子应自喜”,这不仅表现了燕子的生活状态,也隐喻着生活中的小确幸。同时,巢泥的频繁填补则暗示了春雨的滋润与万物复苏。结尾两句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表达了对时节变化的敏感与对生活的洞察。
整体来看,陆游通过燕子的归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自然的循环,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诗歌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昼花明映柳纤:春天的白天,花儿的明亮与细柳相映成趣,描绘了春日美景。
- 燕归胜事始能兼:燕子归来,春日的美好开始显现。
- 争梁谇语惊幽梦:燕子在屋檐下争相鸣叫,惊醒了沉睡的梦。
- 掠地斜飞避画帘:燕子低飞掠过地面,避开了窗帘的阻挡。
- 雏食得虫应自喜:小燕子吃到虫子,应该很高兴。
- 巢泥经雨更频添:雨水滋润后,燕子的巢更频繁地得到补充。
- 去来要是知时节:如果能懂得时节的变化。
- 常怪人嘲作附炎:常觉得人们的嘲笑就像是附和着炎热的夏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燕归胜事”,将燕子的归来与春日美好相联系。
- 拟人:燕子争先恐后地嬉闹,赋予燕子人的情感。
- 对仗:如“春昼花明映柳纤,燕归胜事始能兼”,工整的对称句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节变化的敏感。通过燕子的归来,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生机与希望。
- 柳:代表春天的温柔与生命力。
- 虫:自然界的食物链,象征生机与繁荣。
- 雨:滋润万物,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生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昼”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白天?
- A. 夏天
- B. 秋天
- C. 春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小燕子吃到虫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忧伤
- D. 惊讶
-
“去来要是知时节”中的“时节”指的是什么?
- A. 一天的时间
- B. 四季的变化
- C. 生活的节奏
- D. 自然的规律
答案:
- C. 春天
- B. 喜悦
- B. 四季的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陆游的《燕》与杜甫的《春望》都有春天的意象,但陆游更侧重于自然的生机与细腻,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