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时间: 2025-01-14 20:29:07

一雨遂通夕,安眠失百忧。

窗扉淡欲晓,枕簟凛生秋。

画烛争棋道,金尊数酒筹。

依然锦城梦,忘却在南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雨遂通夕,安眠失百忧。
窗扉淡欲晓,枕簟凛生秋。
画烛争棋道,金尊数酒筹。
依然锦城梦,忘却在南州。

白话文翻译:

一场雨持续到夜晚,睡得安稳,忘却了所有烦恼。
窗外微明,天快亮了,床榻上感到一丝秋凉。
烛光摇曳,和朋友们在棋盘上博弈,
酒杯相对,计算着饮酒的数量。
依然在梦中回到繁华的锦城,
却忘记了身在南州的现实。

注释:

  • 一雨:一场雨。
  • 遂通夕:一直持续到晚上。
  • 安眠:安静地入睡。
  • 失百忧:忘却了一切忧虑。
  • 窗扉淡欲晓:窗户微微透出晨光,天快亮了。
  • 枕簟:枕头和席子,这里指床榻。
  • 凛生秋:感到一丝秋意的凉意。
  • 画烛:指烛光摇曳,仿佛在画中。
  • 争棋道:与友人下棋,争论棋局。
  • 金尊:酒杯。
  • 数酒筹:计算饮酒的数量。
  • 锦城:指繁华的都市,可能指成都。
  • 南州:南方的州,指作者身处的地方。

典故解析:

“锦城”指的是四川成都,因其盛产丝绸而得名,成都在宋代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南州”则可能指代南方的某个地方,表达了诗人对锦城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忘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陆游一生致力于恢复国家,诗作众多,具有鲜明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时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心系国家,常常在生活中寻找安慰与宁静。诗中通过描绘夜雨中的安眠,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雨夜》以雨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宁静的夜晚,伴随着细雨而入睡,思绪也随之放空的场景。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烦忧的逃避。开头两句“一雨遂通夕,安眠失百忧”通过简单的描绘,营造出雨夜的氛围,传达出一种安宁的心境。随着晨光的渐渐显露,诗人对现实的感受也随之而来,展现出一种淡淡的秋意,让人感受到季节变换带来的思绪。

后面几句中,诗人描绘了与友人围炉而坐、下棋、饮酒的场景,表现出一份悠闲与惬意。尽管“依然锦城梦”,梦里依旧是繁华的城市生活,但“忘却在南州”则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落寞。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伤与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雨遂通夕:描绘雨水淅沥,仿佛连绵不断。
  • 安眠失百忧: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心中无忧,安然入睡。
  • 窗扉淡欲晓:晨光透过窗扉,暗示清晨即将来临。
  • 枕簟凛生秋:在床上感受到秋凉,反映出季节的变换。
  • 画烛争棋道:烛光摇曳,棋局间的争执。
  • 金尊数酒筹:围坐饮酒,享受当下的闲适。
  • 依然锦城梦:梦中依旧是自己向往的繁华生活。
  • 忘却在南州:对现实的逃避,诗人身处南方的孤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窗扉淡欲晓”与“枕簟凛生秋”形成了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意境。
  • 拟人:将烛光描绘得如同人一样,可以“争棋”,使画面生动。
  • 意象:雨、窗、烛、棋、酒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

主题思想:

这首诗探讨了宁静和理想生活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在动荡时代中对安宁的渴求,以及对繁华生活的追忆与向往,体现了深刻的感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宁静,洗净心灵的烦恼。
  • 窗户:象征着内外的联系,反映内心的宁静与现实的冷漠。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希望,尽管外界环境凉薄。
  • :象征智谋与人生的博弈。
  • :象征着欢聚与放纵,短暂的忘却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锦城”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成都
    • C. 上海
    • D. 南京
  2.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现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

    • A. 雪
    • B. 风
    • C. 雨
    • D. 霜
  3. “金尊数酒筹”中的“金尊”指的是什么?

    • A. 酒杯
    • B. 酒壶
    • C. 餐具
    • D. 酒坛

答案:

  1. B. 成都
  2. C. 雨
  3. A. 酒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夜雨寄北》

诗词对比:

陆游与白居易在描写夜晚的意境上有相似之处,白居易的《夜雨寄北》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孤寂。两首诗都通过夜雨的背景,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