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赴长洲县作
作者: 王禹偁 〔宋代〕
原文展示:
移任长洲县,扁舟兴有余。
篷高时见月,棹稳不妨书。
雨碧芦枝亚,霜红蓼穗疏。
此行纡墨绶,不是为鲈鱼。
白话文翻译:
我被调任到长洲县,乘坐小船,心情愉悦。
船篷高时,能看到明月;划桨稳当,不妨碍我写作。
雨后的芦苇枝条显得青翠,霜后的蓼穗则稀疏而红。
此次出行是为了写作,不是为了捕鱼。
注释:
- 移任: 调动职务。
- 长洲县: 地名,王禹偁任职的地方。
- 扁舟: 小船。
- 兴有余: 兴致勃勃,心情愉悦。
- 棹稳: 划桨稳当。
- 纡墨绶: 形容带着文人气息的出行,墨绶指文人的书写。
- 鲈鱼: 一种鱼,常用作比喻与渔获相关的事。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王禹偁(988年-1056年),字季仲,号白云,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等题材。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禹偁调任长洲县时,表达了他在新任职场上的愉悦心情,并从自然景象中获得灵感,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
诗歌鉴赏:
《赴长洲县作》是一首抒发诗人调任长洲县后心情愉悦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舟行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开篇提到“移任”,即表明了诗人处于一种新的环境,而“扁舟兴有余”则表现了他在此地的愉悦心情。接下来的描绘,无论是“篷高时见月”,还是“棹稳不妨书”,都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诗人一边享受自然之美,一边不忘创作,充分体现了文人对自然和写作的热爱。
对于雨后的芦苇和霜后的蓼穗的细腻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更体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此行纡墨绶,不是为鲈鱼”,则将诗人的创作目的明确化,表明他并不是为了物质的收获而行,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艺术的提升。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展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和对文学的热爱,令人赞叹不已。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移任长洲县”:调任到长洲县,表明诗人新的生活环境。
- “扁舟兴有余”:在小船上,心情愉悦,感受到自由与舒适。
- “篷高时见月”:在船篷高的时候,能够看到明亮的月光,增添了诗意。
- “棹稳不妨书”:划桨稳当,不妨碍他进行写作,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
- “雨碧芦枝亚”:雨后的芦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 “霜红蓼穗疏”:霜后的蓼穗稀疏而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变化。
- “此行纇墨绶”:此行是为了写作,带着文人的气息。
- “不是为鲈鱼”:并非为了捕捞鱼类,强调诗人追求精神价值。
-
修辞手法:
- 对仗: “雨碧芦枝亚,霜红蓼穗疏”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对比。
- 比喻: “纡墨绶”比喻写作的过程,充满文人气息。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扁舟: 象征自由与流动的状态。
- 明月: 象征思考与灵感的源泉。
- 雨碧芦枝: 体现生机与清新的自然。
- 霜红蓼穗: 代表自然的变化与季节的轮回。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洲县”是什么地方? A. 一个城市
B. 一个县
C. 一个村庄 -
诗人此次出行的主要目的是?
A. 捕鱼
B. 写作
C. 游玩 -
诗中描绘的“雨碧芦枝”代表什么?
A. 秋天的景象
B. 生机勃勃的自然
C. 冬天的寒冷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李白的《静夜思》:展现诗人对自然与思乡的感慨。
-
诗词对比:
- 王禹偁与王维的诗歌都注重自然环境的描写,前者更侧重于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而后者则更多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皆体现了宋代文人清新脱俗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