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怀一上人》
时间: 2025-01-19 15:35:21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西秦,东南至蕲春。
风将衡桂接,地与吴楚邻。
旧少清信士,实多渔猎人。
一闻吾师至,舍网江湖滨。
作礼忏前恶,洁诚期后因。
因成日既久,事济身不守。
更出淮楚间,复来荆河口。
荆河马卿岑,兹地近道林。
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
都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来事,永承微妙音。
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
早悔业至浅,晚成计可寻。
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怀一上人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是日发西秦,东南至蕲春。
风将衡桂接,地与吴楚邻。
旧少清信士,实多渔猎人。
一闻吾师至,舍网江湖滨。
作礼忏前恶,洁诚期后因。
因成日既久,事济身不守。
更出淮楚间,复来荆河口。
荆河马卿岑,兹地近道林。
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
都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
故我一来事,永承微妙音。
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
早悔业至浅,晚成计可寻。
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法师的生活与修行,他自东南而来,出身于豪门,剃发出家已十二年,常常在峨眉山诵经。从此,他便照亮了众人的心灵,成为道德的楷模。经过深刻的修行,他领悟到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妄,终于实现了内心的空灵。法师的体内没有尘世的污染,真心归于深奥的宗教。一天,他接到皇帝的诏书,被召入承明宫,跟随在金殿中讲法,焚香供奉。法师的教导传遍城市,游历逢迎于王公贵族之间。皇帝恭敬地向他请教,群臣纷纷向他倾心。他言传身教,随缘而化,帮助众生解脱。皇帝尊其为持戒的高人,风中洒下甘露,佛法滋润着众生的根基。即使听闻了江海的歌声,世风依然如故。皇帝称赞法师,愿为民去除世俗之欲。法师在西秦出发,东南行至蕲春,风带来桂花的芬芳,土地连接吴楚。过去信奉者少,渔猎者多,法师一到,大家放下渔网,诚心忏悔,期望未来的因缘。经过长久的修行,法师再次出发,返回荆河口。在荆河马卿岑,他静谧的生活不受干扰。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未尽,法师的到来是教义的承载。竹房中见到法师的衣钵,松林中清净身心。早期的悔恨逐渐消散,后来的计划也逐渐明朗。远公的义行是如此美好,清净如同黄金。
注释
- 法师:指修行的僧人,专注于佛教教义的传播。
- 削发:剃发出家,象征着离开尘世。
- 峨眉:指峨眉山,著名的佛教圣地。
- 承明宫:古代皇宫的一部分,专门用于举行重大典礼。
- 转轮王:在佛教中,指的是统治者,应尊重佛法,带领众生走向解脱。
- 甘露:比喻佛法的滋润,能够滋养众生的心灵。
- 忏前恶:在佛教中,忏悔自己的罪过,以求内心的清净。
- 黄屋心:指皇帝的心,象征着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生于688年,卒于754年,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而闻名。崔颢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赠怀一上人》写于崔颢与某位法师相识后,表达了对法师修行和教义的崇敬之情。诗中描绘了法师从出家到讲法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和崔颢对宗教的思考。
诗歌鉴赏
《赠怀一上人》是一首以法师为主体的诗,展现了崔颢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尊重。诗中法师的形象高大,代表着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他剃发出家,经历了漫长的修行,最终成为了众人心中的道德榜样。这种修行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探索,更是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众生的救助。
诗中的意象丰富,法师的每一次讲法都是在传播智慧,带给众生希望和解脱。崔颢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法师的清净与高尚。诗中提到的“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更是将法师的教导比作滋润大地的甘露,象征着佛法的慈悲与普惠。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崔颢深邃的思想与出色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法师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宗教的尊敬,也反映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法师东南秀,世实豪家子。
描绘法师的出身和来历,说明他是从东南而来的,出身于豪门。 -
削发十二年,诵经峨眉里。
讲述法师剃发出家已经十二年,常在峨眉山诵经,表现出他的坚持和虔诚。 -
自此照群蒙,卓然为道雄。
说明他修行后的成就,照亮了众生,成为道德的楷模。 -
观生尽入妄,悟有皆成空。
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观察,领悟到一切都是虚妄,内心的空灵。 -
净体无众染,苦心归妙宗。
法师的身心清净,没有世俗的污染,努力归向深奥的宗教。 -
一朝敕书至,召入承明宫。
讲述法师得到皇帝召见的情景,象征着他的教义被重视。 -
说法金殿里,焚香清禁中。
描绘法师在金殿中讲法的神圣场景,焚香表示对佛法的敬重。 -
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法师的教导遍及城市,游历于王公之间,展现了他的影响力。 -
天子揖妙道,群僚趋下风。
皇帝尊重法师的教导,群臣都对他表示敬仰。 -
我法本无著,时来出林壑。
法师的教义本无执着,随缘而化,体现了佛教的思想。 -
因心得化城,随病皆与药。
法师因缘而教化众生,帮助他们解脱烦恼。 -
上启黄屋心,下除苍生缚。
讲述法师帮助皇帝与众生,解脱他们的束缚。 -
一从入君门,说法无朝昏。
法师进入皇宫,讲法不分昼夜,体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
帝作转轮王,师为持戒尊。
皇帝尊崇法师,尊其为持戒的高人,象征着权力与道德的结合。 -
轩风洒甘露,佛雨生慈根。
描绘法师教义如甘露滋润众生,展现佛法的慈悲。 -
但有灭度理,而生开济恩。
法师教导众生灭度的道理,开启救济的恩惠。 -
复闻江海曲,好杀成风俗。
提到江海的歌声,反映世俗的风气。 -
帝曰我上人,为除膻腥欲。
皇帝称赞法师,希望他能去除世俗的杂欲。 -
是日发西秦,东南至蕲春。
讲述法师的行程,从西秦出发,来到蕲春。 -
风将衡桂接,地与吴楚邻。
描绘自然的景色,风带来桂花,土地连接吴楚。 -
旧少清信士,实多渔猎人。
反映当地信奉者少,渔猎者多的现状。 -
一闻吾师至,舍网江湖滨。
众人听到法师到来,纷纷放下渔网,表现出对法师的敬仰。 -
作礼忏前恶,洁诚期后因。
大家在法师面前忏悔,期望未来的因缘清净。 -
因成日既久,事济身不守。
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法师的事情已经完成,不再执着。 -
更出淮楚间,复来荆河口。
法师再次出发,返回荆河口,象征着修行的延续。 -
荆河马卿岑,兹地近道林。
描绘荆河的美丽景色,法师在此静修。 -
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
在这里静坐修行,鸟儿亲近,野兽不扰,显示出清净的环境。 -
都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
一切事物皆因缘未了,法师的到来是教义的承载。 -
故我一来事,永承微妙音。
诗人因法师的教导而受益,永远追随其微妙的教义。 -
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
描绘法师的生活环境,竹房松宇,清净自守。 -
早悔业至浅,晚成计可寻。
早期的悔恨逐渐消散,后来的计划逐渐明朗。 -
善哉远公义,清净如黄金。
赞美法师的高尚品质,象征着清净和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轩风洒甘露”,将法师的教义比作滋润大地的甘露,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强调法师的影响力和教义的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赞美法师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表现了崔颢对佛教信仰的尊重与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传达了对生命、信仰和道德的探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法师:象征着智慧和慈悲,代表着佛教的传承。
- 竹房、松宇:代表着清净与自然,体现修行者的淡泊名利。
- 甘露、佛雨:象征着佛法的滋润与慈悲,展现宗教的影响力。
- 江湖、渔猎:反映世俗的生活,与法师的修行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崔颢的《赠怀一上人》主要讲述了谁的故事? A. 一位法师
B. 一位皇帝
C. 一位诗人
D. 一位商人 -
法师剃发出家多少年?
A. 十年
B. 十二年
C. 十五年
D. 二十年 -
诗中提到“轩风洒甘露”,其中“甘露”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佛法的滋润
C. 自然的美
D. 人生的苦 -
诗中法师的影响力如何体现?
A. 通过对皇帝的影响
B. 通过对渔猎者的教育
C. 通过讲法的场合
D. 以上皆是
答案
- A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描绘人生的沧桑,与《赠怀一上人》在哲理上有相通之处。
- 《夜泊牛斗星》- 李白:同样反映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赠怀一上人》与《登高》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宗教信仰的影响,而后者则更关注个人命运的无常。
- 在风格上,崔颢的诗语言更为清新自然,而杜甫的则充满沉重感,体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崔颢诗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