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 春闺和片玉词》
时间: 2025-01-06 14:49: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有 春闺和片玉词》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亚字墙边,楝花风大,小楼中帘捲人瘦。
满圆林参差绿草谁斗。屏山水鸟背人数,
也何曾爱单嫌偶。恼恨柳色空濛,
和烟锁画栏口。灯前忏,花底咒。
小鸭恋红衾,清清坐守。
好梦瞢腾,愁到醒时依旧。
自谢了丁香后。受无限蜂僝蝶僽。
十年事凝想如无,閒思恰有。
白话文翻译
在那墙边,楝花随风摇曳,小楼的帘子卷起,映衬出人儿的消瘦。
满园的林木参差不齐,绿草如茵,谁能与之争斗。
屏山的水鸟,背影在数人之中,
可是何曾爱过,单独厌恶这偶然的相遇。
恼恨那柳色模糊,
烟雾锁住了画栏的口。
灯前忏悔,花下咒语。
小鸭依恋红色的被子,静静地守着。
好梦朦胧,愁苦到醒来时仍旧如故。
自从告别了丁香花后,
承受着无尽的蜜蜂与蝶儿的烦扰。
十年来的往事凝聚在心中仿佛没有,
闲思却恰恰有了。
注释
- 亚字墙边:表示墙边的一种植物,可能指的是“亚”字的形状。
- 楝花:楝树的花,象征美丽但也带有些许忧伤。
- 小楼中帘捲人瘦:小楼的帘子卷起,映衬出人的消瘦,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屏山水鸟:形容屏山上的水鸟,体现自然的宁静。
- 恼恨柳色空濛:对柳树的模糊景象感到烦恼,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40-1710),清代著名词人,擅长词、诗,风格多变,作品常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他的词多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常常融入自然景象,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动。
创作背景
《大有 春闺和片玉词》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小楼的细腻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恼,展现了当时士人对个人情感的敏感与细腻。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烦恼。开头以“亚字墙边,楝花风大”的手法,生动描绘了春日的景象,给人一种温暖但又略显忧伤的感觉。接下来的“满圆林参差绿草谁斗”,则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但随着“屏山水鸟背人数”的出现,暗示着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孤独。
“恼恨柳色空濛,和烟锁画栏口”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柳色模糊、烟雾缭绕的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而“小鸭恋红衾,清清坐守”则描绘了宁静中的一种依恋, contrasting with the sorrowful feelings that follow.
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游走于美丽与哀愁之间,最后以“十年事凝想如无,闲思恰有”作结,回归到时间的流逝与个人情感的积淀,展现了岁月带来的思考与感慨,给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亚字墙边:墙边的植物,带有诗意的描绘。
- 楝花风大:风中摇曳的楝花,象征春天的气息。
- 小楼中帘捲人瘦:描绘人的孤独感,帘子卷起显示了小楼的静谧。
- 满圆林参差绿草谁斗: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生命的繁茂。
- 屏山水鸟背人数:水鸟的背影,暗示了人的孤独与无奈。
- 恼恨柳色空濛:对现状的烦恼,反映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 和烟锁画栏口:烟锁画栏,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
- 灯前忏,花底咒:对往事的反思与内心的咒语。
- 小鸭恋红衾:描绘宁静的场景中依恋的情感。
- 好梦瞢腾,愁到醒时依旧: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愁苦形成对比。
- 自谢了丁香后:告别丁香,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 受无限蜂僝蝶僽:承受烦扰,表达内心的无奈与烦恼。
- 十年事凝想如无:对十年往事的淡忘与思考。
- 閒思恰有:虽然往事如无,内心的思绪却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隐喻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 拟人:水鸟、小鸭等意象具备了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灯前忏,花底咒”,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体现了士人对内心情感的敏感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楝花: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美丽。
- 柳色:常用来表达愁苦与思念。
- 水鸟:象征孤独与自由。
- 丁香:常与离别与思念相关联。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思绪的缠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楝花”象征什么? A. 忧伤
B. 春天的美丽
C. 离别 -
“灯前忏,花底咒”中的“咒”指的是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望
C. 对现状的不满 -
诗中“好梦瞢腾”的意思是什么? A. 梦境的美好
B. 梦境的忧愁
C. 梦境的迷离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陈维崧的《大有 春闺和片玉词》都表现了女性的思念与孤独,但李清照的词更显柔情,而陈维崧的诗则多了一份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陈维崧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