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端午)》
时间: 2025-01-04 10:07:18意思解释
满江红(端午)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梅雨初收,浑不辨东陂南荡。
清旦里鼓铙动地,车轮空巷。
画舫稍渐京辇俗,红旗会踏吴儿浪。
共葬鱼娘子斩蛟翁,穷欢赏。
麻与麦,俱成长。
蕉与荔,应来享。
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
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
白话文翻译:
梅雨刚刚停止,分不清东边的陂头和南边的荡涂。
清晨里,鼓声和铙声震动大地,车轮在空荡荡的街巷上行驶。
画舫渐渐与京城的繁华相连,红旗在吴地的波浪上飘扬。
共同埋葬鱼娘子与斩蛟翁,尽情地欢庆。
麻和麦都在成长,蕉和荔也该享用。
但有身心疲惫的臣子在泽边,感慨时光而惆怅。
即使菖蒲能长到九节,却比不上长满白发的岁月。
但那浩然一笑才能唤醒人心,空有悲壮之感。
注释:
- 梅雨: 指初夏时节的雨水,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东陂南荡: 地名,指作者所处的环境。
- 鼓铙: 一种乐器,常用来庆祝节日。
- 画舫: 装饰华丽的船只,象征富贵与繁华。
- 鱼娘子: 可能指代某种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
- 菖蒲: 端午节时常用的植物,象征驱邪避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词人、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情感深邃,常常结合历史与个人感受,表现出对时局的关切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满江红》写于端午节,借助节日的氛围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哲思。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具有纪念屈原的意义,同时也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希冀。
诗歌鉴赏:
《满江红(端午)》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端午节的氛围,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头的“梅雨初收”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迁,更暗示了生命的轮回。接着,诗中通过鼓声和车轮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繁华,而“画舫稍渐京辇俗”则体现了作者对繁华背后人情冷暖的反思。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麻与麦,俱成长”,暗示了生活中的平凡与坚持。而“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则表现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尤其是在时代变迁中,个体的无奈与惆怅愈发明显。最后,尽管诗人感到“空悲壮”,但“浩然一笑独醒人”又是对生命的肯定,展现了诗人乐观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及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兼具节日的欢庆与个人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雨初收: 梅雨季节刚刚结束,象征着新的开始。
- 浑不辨东陂南荡: 描述环境的模糊,表达一种迷茫感。
- 清旦里鼓铙动地: 清晨的节日气氛,热闹非凡。
- 车轮空巷: 意味着街道的寂静与繁华的对比。
- 画舫稍渐京辇俗: 画舫与京城的繁华交融,象征社会的繁荣。
- 红旗会踏吴儿浪: 体现吴地的风土人情与节日欢庆。
- 共葬鱼娘子斩蛟翁: 可能是对某种传统的纪念或象征。
- 穷欢赏: 尽情享受欢乐的时光。
- 麻与麦,俱成长: 自然生长的象征,暗示生活的常态。
- 蕉与荔,应来享: 期待收获,寓意美好未来。
- 有累臣泽畔,感时惆怅: 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对社会的感慨。
- 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 比喻人生的无奈与时光的流逝。
- 但浩然一笑独醒人,空悲壮: 最后体现对生命的豁达与悲壮。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麻与麦,俱成长”对称工整。
- 比喻: “菖蒲生九节”比喻生命的长久与坚持。
- 拟人: 赋予自然以情感,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时间与人生的思索,表达了在繁华与惆怅之间的感受,体现出对节日的喜悦与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雨: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鼓铙: 节日的欢庆与热闹。
- 红旗: 代表希望与繁荣。
- 菖蒲: 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祝愿。
- 白发: 生命的无奈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端午节
- C. 春节
- D. 清明节
-
“清旦里鼓铙动地”中“鼓铙”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食物
-
诗人对生命的态度是什么?
- A. 悲观
- B. 乐观
- C. 消极
- D. 冷漠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对国家的忧思与个人的情感。
- 《长恨歌》: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探讨爱情与人生的主题。
诗词对比: 对比《满江红(端午)》与屈原的《离骚》,两者都涉及对人生的思索,但《满江红》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而《离骚》则更加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理想。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详尽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诗词解析和背景知识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