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时间: 2025-01-19 19:47:51

绝塞多为窟,秦时所筑城。

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

霜雪卢龙塞,风烟骠骑营。

远从贰师垒,瞥过武安坑。

心警投鞭虏,身先荷杵兵。

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绝塞多为窟,秦时所筑城。
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
霜雪卢龙塞,风烟骠骑营。
远从贰师垒,瞥过武安坑。
心警投鞭虏,身先荷杵兵。
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

白话文翻译

在遥远的边塞,有许多洞穴,这是秦朝所修建的城池。
因为怜悯我的马口渴,特意引它去饮那清澈的泉水。
霜雪覆盖了卢龙的边塞,风烟笼罩了骠骑的营地。
远远地从贰师的营垒经过,偶尔瞥见武安的山坑。
心中警觉地投下鞭子驱赶敌人,身先士卒地扛起武器。
宁愿像伏波那样战死,也不愿意像李陵那样苟活。

注释

  • 绝塞:指边陲的地方,形容偏远的地区。
  • 秦时所筑城:指秦朝时期修建的城池,反映了历史背景。
  • 怜吾马渴:表达了对马儿的关心,体现诗人的仁爱之心。
  • 霜雪卢龙塞:描绘了边境寒冷的自然景象。
  • 心警投鞭虏:意指警觉地驱赶敌人,表现出勇敢的姿态。
  • 伏波:指的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
  • 李陵:指的是汉代名将李陵,他因投降敌人而被后世所指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叔明,号静斋,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忧国忧民之情,风格豪放而沉郁。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南宋时期,国家动荡、边疆不宁,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忠诚之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壮志豪情,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和战斗的紧迫感,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敌人的警惕。诗中展现的自然景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开头两句描绘了边塞的孤寂与历史,接着通过马渴的细节引入了对生命的关怀,随后描绘了严酷的天气与战斗的紧迫感,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最后两句更是将诗人的忠诚和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宁愿战死也不愿意背负耻辱。这种情感在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交织,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深度,也有历史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绝塞多为窟,秦时所筑城:描写了边塞的荒凉与古代的历史遗迹,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2. 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注,表现出仁爱的情怀。
  3. 霜雪卢龙塞,风烟骠骑营:自然景象与军事环境的结合,暗示了战斗的艰苦与环境的严酷。
  4. 远从贰师垒,瞥过武安坑:地理位置的描写,增强了诗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5. 心警投鞭虏,身先荷杵兵:表现出诗人警觉与勇敢,强调了战斗中的责任与担当。
  6. 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通过历史人物对比,阐明了诗人对忠诚与耻辱的看法。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用“伏波”和“李陵”作为比喻,突出忠诚与耻辱的对比。
  • 意象:极具画面感的自然景象与战争场面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对士兵的责任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以个人的义务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悲壮情怀。

意象分析

  • 绝塞:象征着孤独与艰难的环境。
  • 泉水:代表生命与希望的源泉。
  • 霜雪:象征寒冷与战斗的艰辛。
  • 伏波与李陵:象征忠诚与耻辱的两种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宁为伏波死,不作李陵生”表达了什么观点? A. 忍辱负重
    B. 忠诚与耻辱
    C. 生死无惧

  2. 诗中“因怜吾马渴,教饮彼泉清”体现了诗人对什么的关心? A. 自己
    B. 马
    C. 战友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刘克庄的诗: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思念,但杜甫更注重个人情感,而刘克庄则强调忠诚与责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词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