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别後长亭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别後长亭,翠芜寂寞分襟地。雁书空寄。归梦频东里。一曲秋风,写尽渊明意。凝情际。雨襟烟袂。都是黄花泪。
白话文翻译:
在离别后的长亭,青翠的草木静谧而孤寂,仿佛分开了我的心。雁阵的书信无法传达我的思念,归来的梦常常萦绕在东边的故乡。秋风的一曲,写尽了陶渊明的情感。此时此刻,我凝望着远方,雨水打湿了我的衣襟和轻纱,都是那黄花的泪水。
注释:
- 长亭:古代的送别之处。
- 翠芜:青翠的草木,形容环境的幽静。
- 雁书:大雁带来的书信,常用于表达思念。
- 归梦:对故乡的梦想或思念。
- 渊明: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常描写归隐田园的情感。
- 雨襟烟袂:形容衣物因雨而湿,带有忧伤之意。
- 黄花泪:指菊花,象征离别的伤感。
典故解析:
陶渊明(365-427)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其田园诗著称,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提及的“渊明意”即指他的隐逸情怀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词人,擅长描写离别、思乡等情感,作品常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内心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离别之际,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点绛唇·别後长亭》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词作。全词在字句的铺陈上,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感伤与思乡的情绪。开头的“别後长亭”便设定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场景,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翠绿的草地与寂寞的环境相映成趣,增添了一种哀愁的氛围。
“雁书空寄”一句,运用了“雁”这一传统意象,既表达了思念的无奈,也暗示了寄托与期待。接下来的“归梦频东里”则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频繁梦回的情景令人感同身受。
诗中提及“秋风”,不仅传达了季节的变迁,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是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最后,以“黄花泪”收束,诗人借菊花的泪水表现了离别的痛楚,营造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沉郁氛围。
整首词通过优美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之后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令人感受到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别後长亭:开篇即引入离别的场景,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翠芜寂寞分襟地:对长亭环境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寂寞与忧伤。
- 雁书空寄:雁阵带来的书信无法传达思念,强调无奈。
- 归梦频东里:梦境中的归乡想象,表现对故乡的渴望。
- 一曲秋风,写尽渊明意:以秋风的乐曲隐喻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 凝情际:凝视远方,情感愈发浓烈。
- 雨襟烟袂:雨水湿透衣襟,象征忧伤的情感。
- 都是黄花泪:以黄花的泪水结束,传达离别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风比作乐曲,生动地传达情感。
- 拟人:通过“雁书空寄”让大雁有了情感寄托,增添了诗意。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乡的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们在分别时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象征离别的场所,寄托了离愁。
- 雁:象征思念和传递情感的方式。
- 秋风: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黄花:象征离别与伤感,常与愁苦相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雁书空寄”中的“雁”象征什么?
A. 归乡
B. 思念
C. 离别
D. 自由 -
诗中提到的“黄花”主要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哀愁
C. 友情
D. 爱情
答案:
- B. 宋代
- B. 思念
- B. 哀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陈允平《点绛唇·别後长亭》 vs. 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离别的伤感,但陈允平更侧重于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自我情感展现女性特有的柔情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陶渊明诗文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