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蛤蜊米脯羹》
时间: 2025-01-17 09:5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蛤蜊米脯羹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倾来百颗恰盈奁,
剥作杯羹未属厌。
莫遣下盐伤正味,
不曾著蜜若为甜。
雪揩玉质全身莹,
金缘冰钿半缕纤。
更浙香粳轻糁却,
发挥风韵十分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品尝蛤蜊米脯羹的情景。诗中说,倾倒进来的蛤蜊恰好装满了碗,剥开后做成羹汤并没有感到厌倦。不要加盐以免破坏其本味,若不加蜜又如何能甜。雪白的蛤蜊晶莹剔透,金色的汤面上漂浮着细腻的泡沫。再加上轻盈的香米,更是让这道美食的风韵大增。
注释
- 倾来:倒入,倾倒。
- 盈奁:满碗,奁是碗的意思。
- 剥作杯羹:剥开蛤蜊,做成羹汤。
- 莫遣:不要让。
- 下盐:加盐。
- 伤正味:破坏原本的味道。
- 不曾著蜜:没有加蜜。
- 雪揩玉质:蛤蜊的色泽如雪般晶莹。
- 金缘冰钿:汤面上漂浮的泡沫,形容其色泽。
- 浙香粳:指浙江出产的香米。
- 轻糁却:轻轻地搅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生于1180年,卒于1260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杨万里一生游历广泛,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
《食蛤蜊米脯羹》创作于杨万里晚年的某个时刻,体现了他对美食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在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文化也趋于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美食表达个人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碗蛤蜊米脯羹,生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和对美食的热爱。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杨万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对于味道的细致描绘,不仅表达了对食材本味的珍视,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倾来百颗”描绘了丰盛的场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随即用“剥作杯羹未属厌”表现出他对美食的陶醉与沉迷。接着,他提醒人们要保持食物的本味,“莫遣下盐伤正味”,显示出诗人对食材纯粹性的尊重。而“不曾著蜜若为甜”则隐含着对简单自然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是对味道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学的反思。杨万里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倾来百颗恰盈奁:描写蛤蜊的丰盛,强调食材的新鲜与丰富。
- 剥作杯羹未属厌:剥开蛤蜊做成羹汤,让人感到愉悦,体现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
- 莫遣下盐伤正味:劝诫不要加盐,体现了对食材原味的珍视。
- 不曾著蜜若为甜:强调了蛤蜊的鲜美,表明简单的食材就足够好。
- 雪揩玉质全身莹:形容蛤蜊的色泽,展现其外观特征。
- 金缘冰钿半缕纤:描绘汤面上的细腻泡沫,增加了视觉美感。
- 更浙香粳轻糁却:借香米的加入,丰富了羹汤的层次感。
- 发挥风韵十分添:总结了这道菜品的美妙,让人陶醉其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揩玉质”,用雪和玉喻指蛤蜊的美丽。
- 对仗:如“金缘冰钿”,这是一种工整的修辞方式,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夸张:如“倾来百颗”,在数量上夸大,突显丰盛的食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美食的赞美与珍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绘,体现了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对自然单纯美的向往,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蛤蜊:象征自然的美味,代表了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 米脯羹:代表了家庭的温暖与团聚的氛围。
- 雪、玉、金: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食物的色彩与质感,也象征了美好、高贵的生活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蛤蜊”主要用来制作什么?
- A. 饺子
- B. 羹汤
- C. 炒饭
- D. 面条
-
诗人认为在制作羹汤时应该如何处理盐?
- A. 多加盐
- B. 不要加盐
- C. 少量加盐
- D. 加盐与糖
-
诗中提到的“金缘冰钿”指的是什么?
- A. 酒
- B. 汤面上的泡沫
- C. 菜肴的香气
- D. 食材的品质
答案
- B. 羹汤
- B. 不要加盐
- B. 汤面上的泡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 杜甫《春望》:描绘了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陶渊明:杨万里的诗更侧重于日常生活与美食的细腻描写,而陶渊明则关注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两者都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