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同官问耳疾六首
作者:曹勋 〔宋代〕
中原困戎马,
久欲谒明时。
文轨虽非昔,
英雄似未知。
寰中无好汉,
帐下得猪儿。
慨念燕然勒,
终还吉甫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与无奈。诗中提到,中原地区受到战争的困扰,战马疲惫不堪,诗人渴望能有明君来治理国家。尽管文才不如昔日,但英雄豪杰仿佛已经消失。在整个天下,没有真正的好汉,帐下只得一只猪,诗人感慨想起燕然山的铭文,但最终还是回归到杜甫的诗句。
注释
字词注释:
- 困戎马:指受到战争困扰的马匹。
- 明时:指明智的时代或明君。
- 文轨:指文采和风范。
- 猪儿:此处比喻庸才,意指没有真正能干的人。
- 燕然:燕然山,古代铭刻著名的诗句,象征英雄的壮志。
- 吉甫:指杜甫,字子美,著名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典故解析:
- 燕然勒铭:出自《史记》,燕然山上刻有铭文,象征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
- 吉甫诗:指杜甫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字仲明,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他的诗多描绘社会现实,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对耳疾的隐喻,寄托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英雄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对英雄的渴望。开篇“中原困戎马”,直接点明了国家的困境,接着通过“久欲谒明时”表现出诗人对贤明统治者的渴望。诗中提到的“文轨虽非昔”和“英雄似未知”,反映了诗人对人才匮乏的感慨,强调了社会的衰落。
最后,诗人提到“慨念燕然勒,终还吉甫诗”,显示了他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杜甫诗作的认同,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失望。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国家与社会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原困戎马:中原地区受到敌军的侵扰,战马受到折磨。
- 久欲谒明时:诗人希望能有一个明智的时代来临。
- 文轨虽非昔:即使文才不如以前,但仍怀有英雄梦。
- 英雄似未知:在这动荡的时代,真正的英雄似乎难以找到。
- 寰中无好汉:整个天下没有真正能干的人。
- 帐下得猪儿:在帐下只得一些庸才,暗示对人才的失望。
- 慨念燕然勒:想起燕然山的铭文,感慨历史英雄的缺失。
- 终还吉甫诗:最终还是回到了杜甫的诗句,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帐下得猪儿”,用猪比喻庸才,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动荡时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渴望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忧。诗人期盼明君出现以拯救国家,但现实却令人失望,反映了时代的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戎马:象征着战争与动荡。
- 明时:象征着理想与希望。
- 英雄:象征着力量与拯救。
- 猪儿:象征庸才与无能。
- 燕然:象征历史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原困戎马”中的“戎”字指什么?
A. 文人
B. 战争
C. 农民
D. 商人 -
诗中提到的“吉甫”指的是哪位诗人?
A. 白居易
B. 李白
C. 杜甫
D. 王维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动荡时代的忧虑与失望
C. 对历史的怀念
D. 对英雄的赞美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英雄豪杰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对比:
- 曹勋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关注社会现实,但曹勋更显无奈与失望,而杜甫则常常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杜甫诗选解》
- 《曹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