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9 17:33:58

南渡人物中,第一数安石。

经营江左民,成败固先识。

苻坚拥百万,朝野总忧色。

长驱不量德,在法真饵敌。

谈笑付儿辈,兹岂试一掷。

捷至偶折屐,胸中未易测。

议者谓矫情,妄意窥悃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渡人物中,第一数安石。
经营江左民,成败固先识。
苻坚拥百万,朝野总忧色。
长驱不量德,在法真饵敌。
谈笑付儿辈,兹岂试一掷。
捷至偶折屐,胸中未易测。
议者谓矫情,妄意窥悃愊。

白话文翻译:

在南渡的人物中,第一位当数范仲淹(安石)。
他治理江左的百姓,成败早已在心中把握。
苻坚拥有百万军队,朝廷和百姓都忧心忡忡。
他长驱直入,根本不衡量道德,法律反而是引诱敌人的真饵。
谈笑间将事情交给年轻人,这岂是试探一次的赌博。
获胜后偶尔失掉鞋子,心中却难以测量。
有些评论者认为这是矫情,妄自揣测他的真实心思。

注释:

  • 安石:指的是范仲淹,他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江左:指的是长江以东的地区,通常指江南地区。
  • 苻坚:指的是前秦的皇帝苻坚,他在位时曾发动战争,拥有强大的军队。
  • 长驱不量德:意指不考虑道德,只是凭借强大的军队行事。
  • 真饵敌:比喻法律成为引诱敌人的工具。
  • 谈笑付儿辈:形容轻松地对待年轻人。
  • 捷至偶折屐:获胜后意外失去东西,暗示不可预知的风险。
  • 矫情:指故作姿态或装腔作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公元1050年-公元1128年),字子直,号缙云,宋代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他的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文关怀,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杂兴》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事频繁的年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鉴赏:

《杂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局势的思考与忧虑。开篇即以“安石”引入,强调范仲淹在南渡人中的重要地位,表明其治理江南的能力与智慧。接着通过对苻坚的描绘,展现了对强权的忧虑,突显了道德与法律在历史洪流中的复杂关系。

中间几句,诗人用“谈笑付儿辈”来表现对年轻一代的信任与期望,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最后几句则揭示了外界对他的误解与评价,这种“矫情”的指责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整首诗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展现了张镃对个人、社会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其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情感真挚,充满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渡人物中,第一数安石:强调范仲淹在南渡群英中的突出地位。
  • 经营江左民,成败固先识:他对民生的治理有深刻的洞察与把握。
  • 苻坚拥百万,朝野总忧色:苻坚的强大军队让人们心中充满忧虑。
  • 长驱不量德,在法真饵敌:苻坚的军事行动不顾道德,法律反而成为敌人的诱饵。
  • 谈笑付儿辈,兹岂试一掷:轻松地将事情交给年轻人,不是一次的赌博。
  • 捷至偶折屐,胸中未易测:胜利后意外失去东西,内心的感受难以把握。
  • 议者谓矫情,妄意窥悃愊:外界对他的误解和揣测反映了社会的不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驱不量德,在法真饵敌”,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将法律比作“真饵”,形象生动。
  • 拟人:将心中感受形象化,使情感更具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权力、道德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反映出诗人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安石:象征智慧与治理之能。
  • 苻坚:代表强权与战争的威胁。
  • 法律:暗示社会秩序与道德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安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范仲淹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A

  2. “长驱不量德”表达了何种态度? A. 注重道德
    B. 不顾道德
    C. 平和对待
    答案:B

  3. 诗人对年轻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A. 怀疑
    B. 信任
    C. 不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勃

诗词对比:

张镃的《杂兴》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国家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但张镃更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表达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