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丘运使三首》

时间: 2025-01-14 06:20:59

从士二千里,学诗三十年。

坐穷宁为此,将老岂其然。

耻食陶奴米,羞言夷甫钱。

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呈丘运使三首 赵蕃 〔宋代〕

从士二千里,学诗三十年。 坐穷宁为此,将老岂其然。 耻食陶奴米,羞言夷甫钱。 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

白话文翻译:

我追随士人远行二千里,学习诗歌已有三十年。 虽然困顿,但宁可如此,难道到了老年就会改变吗? 我羞于食用陶渊明那样的奴隶之米,也不愿提及王夷甫那样的钱财。 我们相逢何必在意年龄的早晚,只要心灵相通,就能忘却岁月的差距。

注释:

  • 从士二千里:追随士人远行二千里,表示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 学诗三十年:作者学习诗歌已有三十年,显示其对诗歌的长期钻研。
  • 坐穷宁为此:虽然生活困顿,但宁可如此,表示作者对清贫生活的坚守。
  • 将老岂其然:难道到了老年就会改变吗?表达作者对坚持原则的决心。
  • 耻食陶奴米:羞于食用陶渊明那样的奴隶之米,表示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 羞言夷甫钱:不愿提及王夷甫那样的钱财,表达作者对金钱的淡泊。
  • 相逢何用早:相逢何必在意年龄的早晚,强调心灵的契合。
  • 契合有忘年:只要心灵相通,就能忘却岁月的差距,表达作者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这首诗是赵蕃呈献给丘运使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追随士人远行二千里,学习诗歌三十年后,面对生活的困顿和岁月的流逝,表达了自己坚守原则、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清高生活的向往。诗中“从士二千里,学诗三十年”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长期钻研,也体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而“耻食陶奴米,羞言夷甫钱”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清贫生活的坚守和对金钱的淡泊。最后两句“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则表达了作者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强调了心灵的契合胜过岁月的差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士二千里,学诗三十年”: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长期钻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2. “坐穷宁为此,将老岂其然”:虽然生活困顿,但宁可如此,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坚守。
  3. “耻食陶奴米,羞言夷甫钱”:羞于食用陶渊明那样的奴隶之米,不愿提及王夷甫那样的钱财,表达了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金钱的淡泊。
  4. “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相逢何必在意年龄的早晚,只要心灵相通,就能忘却岁月的差距,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从士二千里,学诗三十年”中的“二千里”与“三十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如“耻食陶奴米”中的“陶奴米”比喻清贫的生活,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友情的珍视。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

意象分析:

  • “从士二千里”:远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 “学诗三十年”:时间的意象,体现了作者对诗歌的长期钻研。
  • “耻食陶奴米”:清贫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 “羞言夷甫钱”:金钱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金钱的淡泊。
  • “相逢何用早”:时间的意象,强调心灵的契合胜过岁月的差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蕃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A. 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B. 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C. 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D. 以上都是

  2. 诗中“耻食陶奴米”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对清贫生活的坚守 B. 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C. 对金钱的执着追求 D. 对权力的渴望

  3. 诗中“相逢何用早,契合有忘年”一句强调了什么? A. 年龄的重要性 B. 心灵的契合 C. 时间的流逝 D. 金钱的作用

答案: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厌倦。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赵蕃的《呈丘运使三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清高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歌,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