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莲开欲遍》

时间: 2025-01-07 18:17:19

莲开欲遍,一夜秋声转。

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

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莲开欲遍
作者:晏几道 〔宋代〕

莲开欲遍,一夜秋声转。
残绿断红香片片,长是西风堪怨。
莫愁家住溪边,采莲心事年年。
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

白话文翻译:

莲花快要开满了,秋天的声音一夜之间就转变了。
残留的绿叶和凋谢的红花散发着阵阵香气,
长久以来西风让人心生怨恨。
不要忧愁你家住在溪边,
年年采莲的心事总在心头。
谁在乎水流和花落呢?
明月下昨夜的兰船依旧停泊。

注释:

  • 莲开欲遍:莲花将要开满,暗示着盛夏将尽、秋天来临。
  • 一夜秋声转:指秋天的声音突然到来,象征季节的变迁。
  • 残绿断红香片片:指残留的绿叶与凋谢的花瓣,展现出秋天的萧瑟。
  • 长是西风堪怨:西风常常给人带来怨恨,象征着无情的秋风。
  • 莫愁家住溪边:劝慰对方不要因住在溪边而忧愁。
  • 采莲心事年年:每年都在采莲,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思绪。
  • 谁管水流花谢:谁在乎水流和花的凋谢,表现出对逝去的漠然。
  • 月明昨夜兰船:明亮的月光下,昨夜停泊的兰船,增添了诗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晏几道(约989-1052),字叔原,号洞庭,宋代著名词人,善于描绘细腻的情感和自然景物,作品多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柔美、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清平乐·莲开欲遍》是晏几道在盛夏转入秋季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人事无常的思考。诗中通过莲花的盛开与凋谢,寓意着生命的流逝与情感的无常。

诗歌鉴赏:

《清平乐·莲开欲遍》是晏几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即将来临时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诗的开头以“莲开欲遍”引入,展现了莲花的美丽与即将盛开的希望,然而随着“秋声转”的到来,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也随之而来。通过“残绿断红香片片”,诗人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凋零,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奈与短暂。

“长是西风堪怨”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令人心生怨恨。接下来的“莫愁家住溪边”则是一种劝慰,似乎在告诫人们不必因环境而忧愁,采莲的心事每年依旧存在,显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最后两句“谁管水流花谢,月明昨夜兰船”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淡然态度,在月光下,似乎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只有那艘兰船静静地停泊在水面,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意境。整首词的情感在自然与人事之间交织,给人以深思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莲开欲遍:引入场景,描绘盛夏的生机。
  2. 一夜秋声转:季节的变化,暗示心境的变化。
  3. 残绿断红香片片:对比的意象,表现秋天的凋零。
  4. 长是西风堪怨:情感的升华,表达对岁月的怨恨。
  5. 莫愁家住溪边:劝慰和安慰,表现人际关系的关怀。
  6. 采莲心事年年:反复的思索,表现对过去的惆怅。
  7. 谁管水流花谢:对生命流逝的洒脱。
  8. 月明昨夜兰船:宁静的意境,留下无限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花与人生的盛衰相对比,生动形象。
  • 拟人:西风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残绿断红”与“水流花谢”,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变化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向往。诗人以莲花的盛开与凋谢为线索,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思考,最终达到一种淡然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同时代表生命的短暂。
  • 西风:象征季节变化与无情。
  • 溪边:代表生活的环境与安宁。
  • 兰船:象征梦境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莲开欲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喜悦
    • D. 无所谓
  2. “长是西风堪怨”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3. 诗人提到“莫愁家住溪边”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乡愁
    • B. 安慰
    • C. 愤怒
    • D. 忧伤

答案:

  1. A. 期待
  2. C. 秋天
  3. B. 安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浪淘沙·白浪滔天》 – 李煜

诗词对比:

对比晏几道的《清平乐·莲开欲遍》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和生活的感悟,但晏几道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苏轼则展现了豪放的气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晏几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