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舟窗晚眺,次外子韵》

时间: 2025-01-06 04:22:51

远山如睡。

秃树苍茫里。

隐约渔歌烟外起。

袅袅馀音未已。

荒村三五人家。

柴门多傍梅花。

我欲停帆小憩,好风飞送轻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舟窗晚眺,次外子韵
作者: 许诵珠 〔清代〕

远山如睡。秃树苍茫里。隐约渔歌烟外起。袅袅馀音未已。
荒村三五人家。柴门多傍梅花。我欲停帆小憩,好风飞送轻槎。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峰静静地像在睡觉,光秃的树木在苍茫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孤寂。隐隐约约听见渔歌在烟雾之外飘起,袅袅的余音尚未消散。荒凉的村庄里有三五户人家,柴门旁边开满了梅花。我想停下船来小憩片刻,乘着和风轻轻地漂流。

注释:

  • 远山如睡:形容远处的山峦安静而宁静,像是沉睡一般。
  • 秃树苍茫里:苍茫的景色中,光秃的树木显得更加孤单。
  • 隐约渔歌烟外起:远处的烟雾中,隐约传来渔夫的歌声。
  • 袅袅馀音未已:余音袅袅,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 荒村三五人家:荒凉的村庄里仅有三五户人家。
  • 柴门多傍梅花:柴门旁边开满了梅花,增添了几分生机。
  • 我欲停帆小憩:我想停下船来稍作休息。
  • 好风飞送轻槎:顺风送来轻快的小船,给人以舒适感。

典故解析:

该诗中并未涉及典故,但“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诵珠是清代的一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及人情世态。她的诗作多以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而受到后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一个清幽的黄昏时分,诗人借舟窗之景,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描绘了一个宁静的黄昏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受,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好。开篇就以“远山如睡”设定了一个悠闲的基调,给读者一种恬静安宁的感觉。接着,诗人描写了“秃树苍茫里”的孤独,以及隐约传来的“渔歌”,将人置于一个既孤寂又温暖的环境中。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意。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荒村三五人家”的生活场景,柴门旁的梅花不仅增添了色彩,也象征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最后的“我欲停帆小憩,好风飞送轻槎”更是一种对自然的依恋与对生活的享受,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远山如睡”:远山静谧,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
    • “秃树苍茫里”:描绘了一种寂寥的自然环境。
    • “隐约渔歌烟外起”:渔民的歌声从远处传来,增添了生活气息。
    • “袅袅馀音未已”:余音袅袅,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 “荒村三五人家”:描绘了偏僻村庄的宁静。
    • “柴门多傍梅花”:梅花与柴门的结合,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我欲停帆小憩”:表达了诗人对静谧之余的渴望。
    • “好风飞送轻槎”:顺风送来,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沉睡,形象生动。
    • 拟人:让远山和树木具有人类的情感,增添画面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孤独的感悟。

意象分析:

  • 远山:象征着宁静与远离尘世的生活。
  • 秃树:象征孤独和生命的坚韧。
  • 渔歌: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简单快乐。
  • 梅花:象征高洁与希望,增添了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远山如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寂寥
    B. 安宁
    C. 忧伤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A. 绝望
    B. 美好与希望
    C. 冷漠
    答案:B

  3. “我欲停帆小憩”中,诗人想要表达什么? A. 追求名利
    B. 渴望宁静
    C. 忧虑未来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渔舟唱晚》:张志和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 vs 《清平乐》:两首诗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静夜思》更显忧愁,而《清平乐》则显得宁静与和谐。

  • 《渔舟唱晚》 vs 《清平乐》:两者都描写了渔夫生活的场景,但《渔舟唱晚》更注重描绘渔舟的奔波与劳作,而《清平乐》则更倾向于静谧的田园生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许诵珠传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