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邠州留题
作者: 窦仪 〔宋代〕
多少樊笼不敢开,
强拘物性要相倍。
何时得似邠州守,
德政临民鹤自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作者感叹道,许多人心中有许多束缚和限制,不敢随意打破;而世间的事物因受到强制而相互依赖,难以独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像邠州的守卫一样,施行仁德之政,让善政自然地惠及百姓,像白鹤飞来一样自然而然。
注释:
- 樊笼:指困住人的笼子,借指束缚、限制。
- 物性:事物的本性。
- 相倍:互相依赖,彼此加倍。
- 德政:指善良的政治,施行仁德之政。
- 临民:治理百姓。
- 鹤自来:比喻善政自然带来安宁与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窦仪,宋代诗人,性情豪放,才华出众。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游历邠州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在宋代,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美好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邠州留题》是一首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作,表达了作者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多少樊笼不敢开”,以“樊笼”比喻社会的种种束缚,暗示了许多人因恐惧而不敢追求自由,展现了当时人们精神上的压迫感。接下来“强拘物性要相倍”,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束缚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互相依赖,失去了独立性和主动性。
而后两句“何时得似邠州守,德政临民鹤自来”则转向对理想的渴望,表达了对邠州守的羡慕,希望能够施行仁德之政,像白鹤那样自然地降临于百姓之中。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少樊笼不敢开:开头提到的“樊笼”象征着束缚,暗示人们因恐惧而不敢打破限制。
- 强拘物性要相倍:强调了这种束缚的强制性,导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而相互依存。
- 何时得似邠州守: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渴望,即希望能有像邠州守那样的政治领导。
- 德政临民鹤自来:希望通过施行仁德之政,自然地带来安宁与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樊笼”比作社会的束缚,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以“鹤”象征理想的政治状态,富有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希望通过仁德之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樊笼:象征束缚与限制,反映人们的压迫感。
- 鹤:象征理想的政治与美好的社会,寓意着自由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樊笼”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由
B. 束缚
C. 安宁 -
作者希望实现什么样的政治?
A. 强权政治
B. 仁德之政
C. 暴力统治 -
诗中提到的“鹤”象征了什么?
A. 战争
B. 理想的政治
C. 贫穷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反映了诗人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窦仪的《过邠州留题》更倾向于社会政治的思考,而李白则注重个人的情感与豪情。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