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居遣兴》
时间: 2025-01-04 08:51: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炎风禅肃气,林蝉音渐断。
伏处嵁岩下,坐待时物换。
依亭树影高,敲窗叶声乱。
百昌弗须臾,附赘忽星散。
划薙见真山,流涸认危岸。
寒虫诉深宵,哀鸿警清旦。
守默耽澄思,趋华屏外观。
霍岳缅峥嵘,高撑出天半。
局促乾死萤,埋头理书案。
一事差可喜,篱菊秋堪玩。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风带来了肃杀的气息,林间的蝉鸣声渐渐消失。
我伏在岩石下面,静静等待时光的变迁。
亭子旁的树影高高的,敲打窗户的叶子声杂乱无章。
万物繁盛的景象不再持续片刻,附带的星光忽然散去。
划船时能见到真实的山峦,干涸的河流指认出危险的岸边。
寒虫在深夜里诉说着哀伤,悲鸣的鸿雁警醒了清晨。
我默默守着澄澈的思绪,走向华丽屏风外观望。
霍岳的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一半。
局促的空间里,干死的萤火虫,埋头整理书案。
一件事略显可喜,篱笆里的菊花在秋天里显得十分可玩。
注释:
- 炎风:热风,形容夏末的天气。
- 禅肃气:寒意开始弥漫,感觉到秋天的肃杀。
- 林蝉:指蝉,夏季的代表,随着秋天的来临,它的声音逐渐消失。
- 伏处:趴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等待。
- 依亭:靠着亭子,亭子是古代园林建筑。
- 敲窗叶声乱:形容窗外叶子在风中拍打窗户的声音。
- 百昌:繁盛的景象,这里指的是夏秋交替时的景色。
- 划薙:指划船,薙是水流的意思。
- 寒虫:秋天的虫鸣,常常带有悲凉之感。
- 哀鸿:悲鸣的鸿雁,象征孤独和哀伤。
- 守默耽澄思:静静守着内心的思考与沉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澄镜,清代诗人,著作颇丰,擅长诗词,风格多变,常以自然景色与人情世事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秋末时节,诗人感受到季节更迭带来的心境变化,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秋居遣兴》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展现了秋天的肃杀与内心的宁静。诗中的“炎风禅肃气,林蝉音渐断”,开篇就为整首诗奠定了秋意的基调,炎热的夏天逐渐被冷清的秋季替代,蝉的声音也在逐渐消失,象征着夏天的结束和生命的流逝。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以“伏处嵁岩下,坐待时物换”表达了对时光变化的无奈和对自然的观察,体现了一种静谧的心态。树影高耸,窗外的叶声乱,象征着外界的纷扰,而内心却在思索与静默之中。通过“寒虫诉深宵,哀鸿警清旦”,诗人将秋夜的孤寂与哀伤传达得淋漓尽致,虫鸣与鸿雁的悲叫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深刻的孤独。
最后,诗人以“局促乾死萤,埋头理书案”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虽然“秋堪玩”的篱菊给人带来一丝欣慰,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依旧难以消散。整首诗在描写秋天的同时,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深具哲理性与艺术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炎风禅肃气: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展现秋天的到来。
- 林蝉音渐断:蝉声的消失象征着夏天的结束。
- 伏处嵁岩下:诗人以静默的姿态面对外界的变化。
- 敲窗叶声乱:外部环境的杂乱反衬出内心的宁静。
- 寒虫诉深宵,哀鸿警清旦:夜晚的虫鸣与晨间的鸿雁鸣叫交织,充满了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天的变化与内心的思考结合。
- 拟人:虫鸣和鸿雁的哀鸣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 对仗:如“寒虫诉深宵,哀鸿警清旦”,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色与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反思。
意象分析:
- 炎风:象征着夏季的炎热与生命力。
- 蝉:代表夏天的声音与生命的短暂。
- 寒虫:秋天的象征,传递着孤独与哀伤。
- 哀鸿:象征孤独的生命,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 篱菊:秋天的美好,尽管凋零却依然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林蝉音渐断”是指哪个季节的变化?
A. 夏天
B. 秋天
C. 冬天
D. 春天 -
“寒虫诉深宵,哀鸿警清旦”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氛围?
A. 欢乐
B. 忧伤
C. 热闹
D. 平静 -
诗人通过“局促乾死萤”表达了什么?
A. 对现实的满足
B. 对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自然的美,但更注重山水的描写与哲理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结合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时代的苦闷,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澄镜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唐宋诗词与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