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日再过分水岭》

时间: 2025-01-03 02:33:18

兹山已巉绝,盘道乏萦回。

路向日边出,人从云外来。

涧声高更咽,梅蕊雪犹开。

却忆僧房坐,深炉拥细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日再过分水岭 张嵲 〔宋代〕

兹山已巉绝,盘道乏萦回。 路向日边出,人从云外来。 涧声高更咽,梅蕊雪犹开。 却忆僧房坐,深炉拥细灰。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峰险峻至极,蜿蜒的山路缺乏曲折回环。 道路仿佛通向太阳的方向,行人如同从云端走来。 山涧的流水声高亢而又哽咽,梅花的花蕊在雪中依然绽放。 此时此刻,我不禁回想起坐在僧房中的情景,深炉旁拥着细细的灰烬。

注释:

  • 兹山:此山,指诗中所描述的山。
  • 巉绝:险峻至极。
  • 盘道:蜿蜒的山路。
  • 萦回:曲折回环。
  • 涧声:山涧的流水声。
  • 梅蕊:梅花的花蕊。
  • 僧房:僧人居住的房间。
  • 深炉:深大的火炉。
  • 细灰:细小的灰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南宋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旅行途中,通过描绘山岭的险峻和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再次经过分水岭时的所见所感。分水岭通常指山脉的高处,是水流分界的地点,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转折。诗中通过对山岭、道路、流水和梅花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自然之美,同时也透露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在归途中再次经过分水岭时的所见所感。首两句“兹山已巉绝,盘道乏萦回”直接点出了山岭的险峻和道路的直率,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路向日边出,人从云外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旅途以神秘和超然的色彩。后两句“涧声高更咽,梅蕊雪犹开”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坚韧。最后一句“却忆僧房坐,深炉拥细灰”则通过对宁静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超越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兹山已巉绝,盘道乏萦回”:直接描绘了山岭的险峻和道路的直率,通过“巉绝”和“乏萦回”两个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2. “路向日边出,人从云外来”:通过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旅途以神秘和超然的色彩,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和遥远。
  3. “涧声高更咽,梅蕊雪犹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坚韧,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之美的永恒。
  4. “却忆僧房坐,深炉拥细灰”:通过对宁静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旅途艰辛的超越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夸张:如“路向日边出,人从云外来”,通过夸张的手法,赋予了旅途以神秘和超然的色彩。
  • 拟人:如“涧声高更咽”,将涧声拟人化,赋予了它情感和生命。
  • 对比:如“兹山已巉绝”与“却忆僧房坐”,通过对比,突出了旅途的艰辛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和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围绕着旅途和内心的平静展开,形成了一种深刻的主题思想。

意象分析:

  • 山岭: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转折。
  • 道路:象征着旅途的方向和目标。
  • 涧声:象征着旅途中的孤寂和坚韧。
  • 梅花:象征着自然之美的永恒和生命的坚韧。
  • 僧房:象征着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平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兹山”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条路 C. 一片云 D. 一朵花
  2. 诗中的“涧声高更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3. 诗中的“却忆僧房坐”表达了什么? A. 对旅途的厌倦 B. 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岭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归日再过分水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但张嵲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旅途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文学的整体发展背景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