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时间: 2024-12-29 18:30:53

草偃云低渐合围。

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作者:王国维

草偃云低渐合围。
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白话文翻译:

草木已低,云彩也渐渐低垂,似乎将我包围。
雕弓的声音急促,马儿飞奔如飞。
笑声中骑着马儿,载着猎物归来。
万事不如自己有本领,一生中要珍惜少年时光。
谁能在白头时仍然在书帷下读书呢?

注释:

字词注释:

  1. 草偃云低:草木低垂,云彩也渐渐低垂。
  2. 雕弓:雕制的弓,指的是精致的弓箭。
  3. 声急:声音急促,形容猎人的急切。
  4. 笑呼:欢笑呼喊。
  5. 从骑:骑在马上的人。
  6. 载禽归:装载着猎物归来。
  7. 一生须惜少年时:一生中应当珍惜年少时光。
  8. 白首:年老,白发苍苍的状态。
  9. 书帷:读书的地方或书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提到的“少年”和“白首”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珍惜时光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梨洲,晚号摩耶子,浙江杭州市人。清末民初的学者、诗人和戏剧家,以其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善于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国维的青年时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王国维感受到年轻时的活力与机遇是多么珍贵,因此希望后人能够珍惜光阴。

诗歌鉴赏: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以生动的景象开篇,描绘了一幅草木低垂、云朵低悬的画面,这种自然景象中蕴藏着一种压迫感,恰似人生的无常。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雕弓声急马如飞”展现了追求与奋斗的急迫感,激发出一种年轻人热血沸腾的气息。笑声与骑乘的形象,则传达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似乎在告诉我们尽管人生如战场,仍要保持乐观与欢愉。

最后两句是整首诗的高潮与哲理升华,诗人感慨万事不如身手好,强调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年轻时要把握机会,努力奋斗。王国维以“那能白首下书帷”作结,表明年老后再想读书已为时已晚,感叹人生若白首,书卷再多也无意阅读,令人倍感惋惜。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中,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了王国维在艺术与人生哲学上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偃云低渐合围:描绘了草木低垂、云层低沉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闭的氛围。
  2. 雕弓声急马如飞:表现出猎人的急迫与紧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追逐猎物的场景。
  3. 笑呼从骑载禽归:通过欢声笑语表现了成功的喜悦,暗示奋斗后的成果。
  4. 万事不如身手好:强调能力的优越性,提醒人们应当珍惜年轻时光。
  5. 一生须惜少年时: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努力奋斗。
  6. 那能白首下书帷:感叹到老时再读书已无意义,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雕弓”比喻猎人的锐利与急迫。
  • 对仗:如“草偃云低”和“雕弓声急”,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草木和云彩似乎在包围人,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珍惜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提醒人们在年轻时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抓住时光,避免在年老时感到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短暂。
  • :象征人生的变幻与无常。
  • :象征奋斗与追求。
  • 雕弓:象征力量与决心。
  • 少年: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草偃云低”反映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热闹的市场
    • B. 安静的乡村
    • C. 压抑的自然环境
    • D. 繁华的都市
  2. “万事不如身手好”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赚钱最重要
    • B. 个人能力更重要
    • C. 读书更重要
    • D. 人际关系最重要
  3. 诗中“那能白首下书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C. 对人生的满足
    • D. 对书籍的热爱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苏轼的《赤壁赋》

诗词对比: 与王国维的《浣溪沙》相比,李白的《将进酒》同样强调了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主题,但王国维的诗更侧重于对人生的感慨与珍惜时光的警示,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1. 《王国维诗词全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