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二十五》

时间: 2025-01-07 18:33:10

山庐好,爱博漫轻夸。

只为惜花宜剔蠹,何妨打草欲惊蛇。

不许去蟠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庐好,爱博漫轻夸。只为惜花宜剔蠹,何妨打草欲惊蛇。不许去蟠蛙。

白话文翻译:

这山中的小屋真好,恰如我所爱,随意夸赞。只是因为我珍惜花朵,应该驱除虫害,何必惊扰草丛中的蛇呢?不允许去打扰那些盘踞的蛙。

注释:

  • 山庐:山中的小屋,隐喻一种隐逸的生活。
  • 博漫:广泛而随意,这里形容对山庐的赞美。
  • 惜花:珍惜花朵,形容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剔蠹:驱除虫害,暗指对美好事物的保护。
  • 打草欲惊蛇:打草可能会惊动隐藏在草中的蛇,表示不必要的干扰。
  • 蟠蛙:指盘踞在某处的青蛙,暗示隐秘而安静的状态。

典故解析:

这首诗虽不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隐逸生活的主题与古代文人追求的逍遥自在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中提到的“惜花”、“惊蛇”,与道家思想中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燮,清代诗人,生活在文人墨客频繁交流的时代,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高燮隐居山林之际,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中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干扰的警惕。

诗歌鉴赏:

此诗透过简单的日常描绘,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开头“山庐好,爱博漫轻夸”一句,既是对山中居所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体现。接着提到“惜花宜剔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暗示了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时,不应忽视其背后的脆弱性。最后两句则转向警惕,强调了在追求宁静时应避免无谓的干扰,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与理解。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庐好,爱博漫轻夸:山中的小屋好,随意地赞美它。
  2. 只为惜花宜剔蠹:因为我珍惜花朵,应该驱除害虫。
  3. 何妨打草欲惊蛇:何必打草去惊扰隐藏的蛇呢?
  4. 不许去蟠蛙:不应该去打扰那些安静的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惜花”和“剔蠹”形成了对称关系,增强了节奏感。
  • 隐喻:山庐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虫蛇则代表了外界的干扰。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强调在享受自然美好时应保持一种警觉与分寸,避免对生态的干扰。

意象分析:

  • 山庐:象征隐逸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代表美好与脆弱的事物。
  • 蟠蛙:象征安静与不被打扰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高燮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惜花”主要是指什么?

    • A. 喜欢花
    • B. 珍惜花朵
    • C. 种花
    • D. 赏花
  3. “打草欲惊蛇”中的“打草”意指什么?

    • A. 打草整理
    • B. 打草惊动隐藏的生物
    • C. 打草驱虫
    • D. 打草赏景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和高燮的诗歌都强调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和谐,但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交融,而高燮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状态的警觉与敬畏。两者虽然主题相近,但各自的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