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都门杂感 其七》

时间: 2024-12-29 19:01:58

天地此儒冠,馀生托一箪。

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

偕隐终无侣,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地此儒冠,馀生托一箪。
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
偕隐终无侣,盟心殊未寒。
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

白话文翻译:

这天地间,我的儒生身份就像这顶帽子一样,剩下的生命只能寄托在一小篮子里。
交往的书信中讥讽和谴责很少,远离家乡迁徙实在困难。
即使隐居终究没有伴侣,心中的盟誓也未曾冷却。
我平生对庾信的才华十分钦佩,然而如今在长安任职。

注释:

字词注释: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象征士人的身份。
  • 一箪:一小篮,表示生活的简朴。
  • 交疏:交往的书信。
  • 讥讪:讥讽和谴责。
  • 偕隐:一起隐居。
  • 盟心:结下的誓言或心愿。
  • 薄庾信:对庾信的才华不够敬重。
  • 开府:指在长安任职或做官。

典故解析:

  • 庾信:庾信是南朝著名的诗人,以其诗才闻名,诗中提及表明对才华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唐烜,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多,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政治、人生的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乙卯都门杂感》是在清代的一个动荡时期创作,诗人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反映出士人的困惑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儒冠”开篇,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士人特有的身份认同中,诗人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展现出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与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交疏讥讪少”,反映出作者在社交中感到孤独与失落;而“家远转迁难”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生活的艰辛。整首诗情感细腻,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士人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最后一句“平生薄庾信,开府在长安”则是对个人理想的不满与对现实妥协的感慨,使整首诗更具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地此儒冠:表达了对自己身为儒生的认同与骄傲。
  • 馀生托一箪:生活的简朴,寄托在一小篮子的食物中,象征经济的窘迫。
  • 交疏讥讪少:交际中缺乏支持,感受到孤独。
  • 家远转迁难:迁移到外地生活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怀念。
  • 偕隐终无侣:隐居生活中,缺乏志同道合的朋友。
  • 盟心殊未寒:尽管现实困苦,但心中的理想与誓言依然坚守。
  • 平生薄庾信:对庾信的才华欣赏,却又感到自己的渺小。
  • 开府在长安:在政治中心长安任职,却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一小篮子,暗示生活的贫乏。
  • 对仗:如“交疏讥讪少,家远转迁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士人的身份认同与生活的艰辛,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冠:象征士人身份与文化。
  • 一箪:生活的简朴,代表物质条件的匮乏。
  • 盟心:理想与信念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儒冠”象征什么? A. 士人的身份
    B. 生活的富裕
    C. 个人的感情

  2. “交疏讥讪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孤独
    B. 快乐
    C.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庾信”指的是哪个方面?
    A. 生活困境
    B. 对才华的钦佩
    C. 个人的理想

答案: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乙卯都门杂感 其七》都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象,后者更多地反映了士人的内心挣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庾信与南朝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