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岩又送立春日再得雪诗,亦次韵》
时间: 2025-01-04 10:3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分佳景媚冬残,好事天心不复悭。
已遣梅花斜竹外,更飘瑞叶向人间。
渔蓑晚色都堪画,羌笛春光亦度关。
想得东风来处路,白银宫阙锁三山。
白话文翻译
这幅美丽的景象使冬天的残余显得更加迷人,真是天意好到不再吝惜。梅花已经在斜竹之外开放,瑞雪又飘洒到人间。渔夫的蓑衣在晚色中显得如画般动人,羌笛的春光也轻轻跨过关口。想必东风来的路上,白银宫阙锁住了三座高山。
注释
- 十分佳景:形容美好的景色。
- 媚:使……倾心,吸引。
- 天心:天意。
- 已遣:已经派遣。
- 梅花:象征着春天的花朵。
- 瑞叶:象征吉祥的雪花。
- 渔蓑:渔夫的蓑衣。
- 羌笛:羌族的笛子,常用来表现春天的情景。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白银宫阙:形容美丽的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梅溪,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立春之际,正值寒冬将尽,春天即将来临之时。诗中借雪景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起岩又送立春日再得雪诗,亦次韵》通过描绘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寄望与喜悦。全诗以“十分佳景”开篇,强调了眼前美丽的景色,这种景象不仅悦目,更是天意的馈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魅力。
诗中提到“已遣梅花斜竹外”,梅花在严冬中倔强绽放,象征着坚韧与生机,暗示春天即将来临。而“更飘瑞叶向人间”则将雪花与瑞气相连,象征着吉祥与美好,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
后面的“渔蓑晚色都堪画”一句,描绘了渔夫在夕阳下的景象,渔蓑与晚色交融的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展现了朴实的乡村生活。而“羌笛春光亦度关”则将羌笛的音乐与春光结合,表现出春天的温暖与生机,给人带来无尽的向往。
最后一句“想得东风来处路,白银宫阙锁三山”,通过想象东风的来向,暗示着春天的到来,结合“白银宫阙”的形象,提升了诗的意境,给人以悠远而深邃的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分佳景媚冬残:美好的景象让冬天的残余更加迷人。
- 好事天心不复悭:天意好事,难以再吝惜。
- 已遣梅花斜竹外:梅花已经在斜竹外盛开。
- 更飘瑞叶向人间:更有瑞雪飘洒到人间。
- 渔蓑晚色都堪画:渔夫的蓑衣在晚色中如画般动人。
- 羌笛春光亦度关:羌笛声随春光跨过关口。
- 想得东风来处路:想必东风来的方向。
- 白银宫阙锁三山:美丽的宫阙锁住了三座高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与瑞雪比喻为春天的象征。
- 拟人:赋予自然景象以人的情感,如“天心”。
- 对仗:诗句之间的工整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期待与赞美,通过描绘冬末春初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乐观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春天的到来,代表坚韧与希望。
- 瑞叶:象征吉祥的雪花,寓意美好。
- 渔蓑:代表乡村的简单生活。
- 羌笛:象征音乐与春的气息。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冬天
D. 秋天 -
“羌笛春光”中“羌笛”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乐器
C. 一种鸟
D. 一种树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A. 夏天
B. 春天
C. 冬天
D. 秋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鸟鸣涧》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作品:王维《鸟鸣涧》
- 主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起岩又送立春日再得雪诗》更侧重于春天的来临,而《鸟鸣涧》则是对宁静自然的描绘。
- 意象:范成大的诗中多用梅花、瑞雪等春天的意象,而王维则着重于鸟鸣和山水的意境。
参考资料
- 范成大诗集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