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八日浓雾作雨不成》
时间: 2025-01-14 12:45:4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七月十八日浓雾作雨不成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晓雾障朝晖,日脚战未透。
傥我成一雨,亦足洗尘瞀。
江南富秋暑,老稚呻永昼。
田间翻畏凉,能秕嘉谷秀。
昨朝东有虹,光彩照高柳。
占云天掠剩,政恐耗升斗。
阳光趣坚实,乘除或相捄。
臞儒虽病暍,且复忍污垢。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雾气遮挡了阳光,阳光的边缘尚未透出。
如果我能化作一场雨,也足以洗去尘土和烦闷。
江南的夏秋季节炎热,老幼都在呻吟着度过漫长的白昼。
田间的人们畏惧寒凉,稻谷能否丰收令人担忧。
昨天早晨东方出现了一道彩虹,光辉辉映着高高的柳树。
我占卜天气,云彩掠过,恐怕会影响到收成的情况。
阳光的趣味是坚固的,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
虽说我这个瘦弱的书生因酷暑而感到不适,但仍然忍受着污秽的环境。
注释:
- 晓雾:清晨的雾气。
- 战未透:尚未透出,形容阳光未能完全照射。
- 傥我成一雨:如果我能够化作一场雨。
- 江南富秋暑:江南地区的夏秋季节炎热。
- 能秕嘉谷秀:稻谷能否丰收成疑。
- 光彩照高柳:彩虹的光辉照亮了高高的柳树。
- 占云天掠剩:占卜天气,云彩掠过。
- 臞儒:指瘦弱的书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石湖,江苏常州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作品常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七月,正值酷暑时节,诗人描绘了浓雾未散、阳光难得的情景,表达了对天气和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思考。
诗歌鉴赏:
《七月十八日浓雾作雨不成》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的诗,诗中透出一种对天气变化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开篇的“晓雾障朝晖”便让读者感受到晨雾的沉重和太阳的无奈。接着,诗人通过“傥我成一雨”的设想,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雨不仅能滋润大地,更能洗净烦恼与尘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态。
诗中对江南夏秋季节的描写,尤其是“老稚呻永昼”,让人感受到酷暑带来的无奈与焦虑,特别是“田间翻畏凉”,不仅仅是对天气的反映,更是对农业生产的担忧,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昨朝东有虹,光彩照高柳”则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和美好,彩虹的出现是对阴霾天气的反衬,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变化。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人虽身处炎夏,却仍能从自然的变化中体味生活的哲理,真正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雾障朝晖:晨雾遮挡了早晨的阳光,描绘出清晨阴沉的景象。
- 日脚战未透:阳光的边缘尚未透出,表达了天气的沉闷。
- 傥我成一雨:如果我能变成一场雨,暗示了对雨水的渴望。
- 亦足洗尘瞀:雨水可以洗去尘土和烦恼,富含哲理。
- 江南富秋暑:江南的夏秋季节炎热,反映出地域特征。
- 老稚呻永昼:老幼都在呻吟着度过漫长的白昼,表现出酷暑给生活带来的苦恼。
- 田间翻畏凉:田间人们畏惧寒凉,揭示了对农业的担忧。
- 能秕嘉谷秀:稻谷能否丰收成疑,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
- 昨朝东有虹:昨天早晨东边出现了彩虹,象征着希望。
- 光彩照高柳:彩虹的光辉照射着高高的柳树,呈现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占云天掠剩:占卜天气,云彩掠过,表现出诗人的思考与不安。
- 政恐耗升斗:担心天气变化会影响到收成,表现出诗人关心民生的情怀。
- 阳光趣坚实:阳光的存在是坚固的,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
- 乘除或相捄:阳光的变化,有时会抵消或影响生活。
- 臞儒虽病暍:瘦弱的书生因酷暑而感到不适,展现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 且复忍污垢:尽管环境恶劣,仍要忍受生活的苦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一场雨,表达渴望。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如“老稚呻永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态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雾:象征着未知与迷茫。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生命力。
- 雨:象征着滋润与洗涤。
- 彩虹: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田间:象征着生活与劳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 A. 晴天
- B. 雾天
- C. 雨天
-
诗人对雨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无所谓
- B. 渴望
- C. 恨恶
-
“昨朝东有虹”中的虹象征什么?
- A. 希望
- B. 灾难
- C. 失落
答案:
- B. 雾天
- B. 渴望
- A. 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表现旅途的急迫与壮丽。
- 杜甫《春望》: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范成大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