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遍 阅江楼观射,和唐人毛文锡韵》

时间: 2025-01-07 22:37:39

崧台暖,斜日海天低。

角弓齐。

雁行阵里,风轮丝上,危楼百尺听鸣鼙。

营帐北,女墙西。

报道右晴初注,惝恍意犹迷。

遥嘶影,碧草趁霜蹄。

靖蛮奚。

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州遍 阅江楼观射,和唐人毛文锡韵
作者:董元恺 〔清代〕

崧台暖,斜日海天低。角弓齐。
雁行阵里,风轮丝上,危楼百尺听鸣鼙。
营帐北,女墙西。报道右晴初注,惝恍意犹迷。
遥嘶影,碧草趁霜蹄。靖蛮奚。
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崧台上,斜阳照耀着低垂的海天。
弓箭整齐地排列着。
在雁阵中,风轮轻扬,百尺高的危楼传来战鼓的声音。
营帐在北,女墙在西。
听说天气刚刚转晴,心中恍惚依然迷惘。
远处传来嘶鸣,碧草上留有霜蹄的痕迹。
靖蛮的士兵,
何必依靠铁骑,只需一箭就能登上云梯。


注释:

  • 崧台:指高台,象征一个高地,可能是用来观赏的地点。
  • 鸣鼙:鼙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战争时的号角声。
  • 女墙:指城墙的上部,通常有女儿墙的构造,用于防御。
  • 惝恍:形容心神恍惚,迷惘的状态。
  • 靖蛮:指镇压蛮夷的军队。

典故解析:

“铁骑”和“云梯”在古诗中常用于描述战争和攻城的场景,象征着军事力量和战争策略。“靖蛮奚”则提到对外敌的作战,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边疆稳定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元恺,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景抒情,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是国家多次征战、边境局势复杂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面与自然景色,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以“崧台暖,斜日海天低”开篇,描绘了一个温暖而宁静的环境,给人一种安逸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战斗的气氛逐渐加重,尤其是“危楼百尺听鸣鼙”一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感,也对比了温暖的自然景象与战事的严酷。诗中“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更是流露出对战争策略的思考,表达了对智慧和勇气的崇尚。整首诗在描写自然和战争的对比中,展现出诗人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董元恺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重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带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崧台暖,斜日海天低:描绘温暖的高台,斜阳映照着辽阔的天空,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角弓齐:弓箭整齐,暗示战斗准备已就绪。
  3. 雁行阵里,风轮丝上:比喻雁阵和战斗中的气氛,展现出一种动感。
  4. 危楼百尺听鸣鼙:高楼上听到战鼓的声音,暗示战争的紧迫。
  5. 营帐北,女墙西:地理位置的交代,为战争背景提供了具体的场景。
  6. 报道右晴初注,惝恍意犹迷:战事与天气的变化引发心中的迷惘。
  7. 遥嘶影,碧草趁霜蹄:远处的马蹄声在草地上留下的痕迹,生动体现出战争的痕迹。
  8. 靖蛮奚:对外敌的警惕,表现了国防的必要性。
  9. 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强调智勇双全,靠智慧而非单纯的力量,可以达到目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雁行阵”、“霜蹄”,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许多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连续的动作描写,增强了诗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与自然的对比,反映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意象分析:

  • 崧台:象征高远与希望,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
  • 战鼓:象征战争的召唤,传递紧迫感。
  • 霜蹄:象征战斗的痕迹,体现战争对自然的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崧台”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自然的宁静
    • C. 高处的观察点
  2. “何须铁骑,一矢上云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 A. 依赖力量
    • B. 崇尚智慧
    • C. 对战争的恐惧
  3. “惝恍意犹迷”是什么意思?

    • A. 心中清晰
    • B. 心中迷惘
    • C. 心中愤怒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1. 《将进酒》与《甘州遍》

    • 李白的《将进酒》更侧重于对人生的豪情,表达了对自由与欢乐的追求,而董元恺的《甘州遍》则更关注战争的沉重与思考,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2. 《春望》与《甘州遍》

    • 杜甫的《春望》充满了对国家衰败的忧虑,与董元恺的对战争的思考有相似之处,但杜甫的诗更倾向于悲愤,而董元恺则在战争的描写中加入了对智慧的崇尚。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代战争与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