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白话文翻译:
这株幽兰的植物,世人又有谁能知晓呢?它的芬芳只能暗自保存。因为没有君子来佩戴,难道它的香气就因此衰败吗?白露时节早已来临,而春风却总是迟迟不至。与其在这里孤芳自赏,不如当路的野草,这芬芳又有何用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幽植:指隐秘生长的植物,形容兰花的生长环境。
- 芬芳:香气,花香。
- 君子:这里指有德行的人,常用以比喻品位高的人士。
- 佩:佩戴,通常指佩戴香草或香料。
- 国香:指国家的香气,引申为国家的美好或尊贵之物。
- 白露:指二十四节气之一,象征着秋季的来临。
- 春风:象征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典故解析:
- 兰花在古代文学中常与高洁、孤傲的人格相联系,常被视为“君子之香”。诗中提到的“君子”暗指兰花的理想主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字子云,号青松,唐代诗人,曾为官,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描写兰花,寓意深远,体现出对品格与志向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士人追求名利与个人理想相悖的时期,诗人通过兰花以喻自身的境遇,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社会冷漠的无奈。
诗歌鉴赏:
《幽兰》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诗人在这短短的二十句中,通过兰花这一意象,传达了对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幽植众宁知”引入,传达了兰花的孤独与冷清,似乎在暗示诗人人生的寂寞。接着,诗人以“芬芳只暗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孤独,即使有美好的品质与才华,也难以被世人所认同和欣赏。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君子品德的渴望,然而现实却是“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即美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兰花的芬芳在春风到来之前显得愈发无助与孤立。
最后一句“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则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诗人质问兰花的芬芳究竟有何意义,暗示了对社会地位与认可的怀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植众宁知:隐秘生长的兰花,世人又有谁能知晓?
- 芬芳只暗持:它的香气只能暗自保存,无法被世人所认知。
- 自无君子佩:因为没有高尚的人来佩戴它。
- 未是国香衰:难道这就意味着它的香气衰败?
- 白露沾长早:白露已来,秋天的气息逐渐浓厚。
- 春风到每迟:而春风却总是迟迟不来,象征着希望的延迟。
- 不如当路草:与其在这里孤芳自赏,不如路边的野草。
- 芬馥欲何为:这种香气又有什么用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兰花比作高洁的人格,表现出其孤高的特质。
- 对仗:如“白露”与“春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表现。
- 拟人:赋予植物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社会认可之间的矛盾,强调了高尚品格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兰:象征高洁、孤傲的品格。
- 芬芳:代表理想与价值。
- 君子:象征高尚的人格。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幽植”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花
B. 隐秘生长的植物
C. 受人喜爱的花 -
诗人使用“君子”一词的目的是?
A. 赞美君子
B. 强调兰花的孤独
C. 讨论社会问题 -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崔涂的《幽兰》更侧重于对孤独与理想的探讨,而李白则是在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有深刻的哲思,但表述方式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