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时间: 2025-01-17 09:23:38

楚人重菉葹,椒兰为荆杞。

宋人宝燕石,安知球琳美。

真伪讵难分,奈何徒贵耳。

触热趋炎嵞,浮名取青紫。

岂不羡时荣,愿言敦素履。

黾勉以为期,毋为识者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人重菉葹,椒兰为荆杞。
宋人宝燕石,安知球琳美。
真伪讵难分,奈何徒贵耳。
触热趋炎嵞,浮名取青紫。
岂不羡时荣,愿言敦素履。
黾勉以为期,毋为识者鄙。

白话文翻译:

楚国的人重视菉葹,而椒兰却被视为荆杞。宋代的人宝贵燕石,怎能知道球琳的美丽呢?真假难以分辨,为什么只追求外在的名声呢?面对热情的追捧,浮华的名利让人追逐青紫的荣誉。难道不羡慕当下的繁华吗?我愿意坚守简朴的步履。努力以此为期,不要让那些识者鄙视。

注释:

  • 菉葹:一种野菜,楚地人喜爱。
  • 椒兰:一种香草,常被用来比喻美好事物。
  • 荆杞:指荆条和枸杞,二者在楚人心中价值较低。
  • 宝燕石:指宋代人珍视的燕石,象征珍贵的物品。
  • 球琳:一种美玉,象征真正的美好。
  • 触热趋炎嵞:形容人们追逐热潮和声名。
  • 青紫:象征高贵的颜色,暗指名利。
  • 敦素履:坚守简朴的生活方式。
  • 黾勉:努力、奋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思凝(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对名利的冷淡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借古抒怀,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对浮华名利的反思,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时代荣华的冷漠和对真实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楚人、宋人的对比,呈现了对名利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提到楚人重视菉葹,象征着对本质和真实的珍视,而椒兰与荆杞的对比则表明了人们的偏好常常是肤浅和不理智的。接着,诗人转向宋人的宝燕石,质疑他们对珍物的追求,难以识别真正的美。整首诗在对比中反映出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真假难分,浮名取青紫的追逐使人迷失自我,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诗中“岂不羡时荣,愿言敦素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繁华的羡慕,但亦愿意坚守简朴的信念,展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一句“毋为识者鄙”既是对自我的告诫,也是对社会的期望,呼吁人们不要被外在的名利所迷惑,而应坚持自我,追求真实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人重菉葹:楚人对朴素的菉葹情有独钟,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2. 椒兰为荆杞:椒兰被视为荆杞,说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误认和轻视。
  3. 宋人宝燕石:宋代人珍惜燕石,反映出对奢华物品的追求。
  4. 安知球琳美:质疑对美的认知,强调真正的美常被忽视。
  5. 真伪讵难分:在名利面前,真假难以辨别。
  6. 奈何徒贵耳:感叹追求声名的徒劳。
  7. 触热趋炎嵞:形容人们随波逐流,追逐流行。
  8. 浮名取青紫:浮华的名利让人迷失方向。
  9. 岂不羡时荣:对繁华的渴望和羡慕。
  10. 愿言敦素履:愿意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11. 黾勉以为期:努力以此为目标。
  12. 毋为识者鄙:不要让识者看不起自己。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楚人与宋人的对比,展现出对名利的反思。
  • 象征:菉葹与椒兰、燕石与球琳分别象征着真实与虚幻。
  • 反问:通过反问形式增强诗歌的思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冷漠与对真实美好的向往,体现了一种简朴、真实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菉葹:象征自然与真实。
  • 椒兰:象征美好事物的误认。
  • 燕石:象征奢华与表面的价值。
  • 球琳:象征真正的内涵与美。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中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真实美好的追求,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楚人重视哪种植物?

    • A. 椒兰
    • B. 菉葹
    • C. 荆杞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安知球琳美”是指对___的质疑。

  3. 判断题:诗人认为浮名是值得追求的。(对/错)

答案:

  1. B
  2. 真正的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名利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
  • 杜甫《望岳》:关注自然与人文,展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的关怀。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与董思凝的《拟古》有相似之处,均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论集》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