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时间: 2025-01-01 10:24:13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白话文翻译

在漫长崎岖的三巴路上,我的身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危险。
残雪覆盖的山峰在夜晚显得更加凄冷,我在异乡点亮孤独的烛光。
与亲人渐行渐远,我的心思也转向了身边的仆人。
可怜我正处于漂泊之中,明天又是一年的新开始。

注释

字词注释

  •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艰难。
  • 羁危:羁,羁绊;危,危险。形容身处外地的孤立与危险。
  • 乱山:指山势险峻的地方。
  • 残雪:指冬季残留的雪,象征寒冷与孤寂。
  • 孤烛:孤独的烛光,暗示孤独与无助。
  • 骨肉:指亲人。
  • 僮仆:指侍奉的仆人。
  • 岁华新:指新的一年到来,象征新的开始。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诗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漂泊与孤独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描写边塞和游子心情的诗歌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节前夜,正值除夕之际,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新旧交替的时刻,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漂泊者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伤感。

诗歌鉴赏

这首《除夜》通过描绘孤独的旅行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篇“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示了漫长的旅途和身处他乡的孤独感。接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以意象丰富的画面表现了外部环境的冷酷和内心的孤寂,诗人点燃一支孤烛,暗示着在黑暗中寻找一丝温暖与光明。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感受到与亲人日渐疏远的痛苦,“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在无奈中,身边的仆人似乎成了他唯一的依靠。最后一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更是将孤独与新年的矛盾感推向高潮,既是对新年的期待,也是一种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叹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外漂泊时的孤独心境,与家人、故乡的隔绝感和对未来的惆怅,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迢递三巴路:描绘出三巴路途遥远,设置了诗的背景。
  2. 羁危万里身:表达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危险感。
  3. 乱山残雪夜:寒冷夜晚中的孤独场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
  4. 孤烛异乡人:点燃孤烛,暗示孤独与无助。
  5. 渐与骨肉远:与亲人渐行渐远,表达思念之情。
  6. 转于僮仆亲:身边的仆人成了唯一的依靠,反映对亲情的渴望。
  7. 那堪正飘泊: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8. 明日岁华新:新年将至,既有期待也有惆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迢递三巴路”与“羁危万里身”,形成对称结构。
  • 意象:如“孤烛”“残雪”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比喻:将漂泊比作无尽的孤独,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漂泊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士人在外奋斗时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巴路:象征遥远的旅途,代表着漂泊与孤独。
  • 残雪:象征寒冷与孤寂,反映诗人的心境。
  • 孤烛:象征孤独与无助,寄托对温暖的渴望。
  • 骨肉:象征亲情,表现对家人的思念。
  • 岁华新:象征新年,表达对未来的期盼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 A. 短小平坦
    • B. 漫长崎岖
    • C. 安静祥和
    • D. 蜿蜒流畅
  2. 诗人点燃孤烛的目的是什么?

    • A. 提供光明
    • B. 取暖
    • C. 寻找陪伴
    • D. 表达孤独
  3. “渐与骨肉远”指的是什么?

    • A. 与朋友的距离
    • B. 与亲人的距离
    • C. 与故乡的距离
    • D. 与陌生人的距离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王维的笔调更为温柔,而崔涂的《除夜》则显得更加孤独与无奈。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概论》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