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一百首·沮溺》

时间: 2025-01-01 12:43:03

皇皇问津者,藐藐耦耕人。

不识吾夫子,宁非古逸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皇皇问津者,藐藐耦耕人。
不识吾夫子,宁非古逸民。

白话文翻译:

有很多人急切地来询问,而我却只见到那侍弄农田的人。
他们不认识我这位老师,那岂不是古代的隐士?

注释:

  • 皇皇:形容急切、匆忙的样子。
  • 问津者:指前来询问的人。
  • 藐藐:形容微小、卑微。
  • 耦耕人:指夫妻共同耕作的人,象征着普通的农民。
  • 吾夫子:我所尊敬的老师,指的是有学问的人。
  • 宁非:难道不是。

典故解析:

“古逸民”指的是古代隐士,通常是指那些不愿意参与官场纷争而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这一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儒道文化,隐士被看作是理想的智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民,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风格往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士人多有隐逸之念。诗人通过对普通农民的描写,反映了对知识分子和隐士身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开头“皇皇问津者”,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然而,诗人却用“藐藐耦耕人”来映衬自己的卑微与孤独,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世俗的无奈与自嘲。此处的耦耕人,象征着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安宁,与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不识吾夫子”,则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反思。虽然人们渴望知识,但却往往忽视了真正的知识分子。诗人把自己与古代的隐士相提并论,暗示着自己可能也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拒绝参与到功名利禄的争斗中。这种选择让他感到孤独,但同时也让他保持了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的不同境遇,以及知识与世俗的关系,深刻而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皇皇问津者:描绘了急切询问的人群,暗示对知识的渴望。
  • 藐藐耦耕人: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与理解,同时反映出自我的卑微。
  • 不识吾夫子:提出对知识分子的质疑,强调知识被忽视的现象。
  • 宁非古逸民:将自己与隐士对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问津者”与“耦耕人”的对比,突出社会对知识的追求与对隐士的疏忽。
  • 反问:通过“宁非”的设置,引导读者思考知识的真正价值。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揭示了社会对知识的忽视与对普通人生活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耦耕人:象征着勤劳、朴实的农民,代表着普通人的生活。
  • 夫子:代表知识分子和教师,象征着智慧和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皇皇问津者”形容的是哪种人?

    • A. 渴望知识的人
    • B. 忙碌的农民
    • C. 隐士
    • D. 学者
  2. 诗中提到的“耦耕人”指的是?

    • A. 读书人
    • B. 农民
    • C. 官员
    • D. 商人
  3. 诗人通过对比哪些人来表达对知识的反思?

    • A. 知识分子与隐士
    • B. 农民与官员
    • C. 学者与普通人
    • D. 古人和今人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鹿柴》: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刘克庄与王维的作品在隐逸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更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与内心的宁静。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比较与体会。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