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老云中唤不应,名山从未要人称。
虎头写出庄严相,舍利光分大小乘。
三峡波涛惊过客,一龛风雨定诗僧。
昔贤跨鹿来栖止,深夜摊书借佛镫。
白话文翻译:
五老山上的云雾中呼唤却无人应答,名山大川从来不需要人来称赞。
虎头山展现出庄严的面貌,舍利光芒分照着大小乘佛教。
三峡的波涛让过客感到震惊,佛龛在风雨中安定了诗僧的心境。
往昔的贤人骑鹿而来栖息,深夜中摊开书籍借着佛灯阅读。
注释:
- 五老:指五老山,传说中是修道之地。
- 虎头:指虎头山,形状似虎头,象征着威严。
- 舍利:佛教中指佛陀的遗物,象征着佛法的光明与智慧。
- 三峡:指长江三峡,因其波涛汹涌而闻名。
- 镫:指佛灯,古时常用来照明和念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慧霖,清代诗人,擅长写作佛教题材的诗歌,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他的诗风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学相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宗教的思考。诗人在栖贤寺游历时,受到环境的启发,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了对名山大川的敬仰以及对佛教思想的感悟。
诗歌鉴赏:
《栖贤寺》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和佛教思想的思考。首句“五老云中唤不应”以极简的笔触勾画出一种孤寂的景象,仿佛在说:名山大川不需要人来赞美,其壮丽自有其价值。接着“虎头写出庄严相”,诗人以虎头山的威严作为佛教庄严的象征,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的中间部分提到“三峡波涛惊过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并与“佛龛在风雨中安定了诗僧”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说,尽管外界的波涛汹涌,但内心的宁静可以通过佛教的智慧获得。最后的“昔贤跨鹿来栖止”则引入了历史的回忆,让人感受到文化的传承,夜晚借着佛灯读书的意象,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也显示了对静谧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结合佛教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老云中唤不应:描绘了五老山的云雾氤氲,呼唤无应,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名山从未要人称:强调名山的伟大自有其存在的意义,不需他人来称赞。
- 虎头写出庄严相:以虎头山之姿象征佛教的庄严,暗示佛法的威严与深邃。
- 舍利光分大小乘:舍利的光辉象征着佛教法理的普遍性,大小乘佛教各有其美。
- 三峡波涛惊过客:三峡的波涛给过客带来震撼,表现自然的力量。
- 一龛风雨定诗僧:诗僧在风雨中静心,表现出内心的安宁。
- 昔贤跨鹿来栖止:回忆古贤人,象征文化的传承。
- 深夜摊书借佛镫:深夜中借助佛灯阅读,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与对佛教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比作心灵的寄托,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大小乘”,“波涛惊过客”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自然意象象征佛教的理念,营造出一种哲理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佛教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思考。
意象分析:
- 五老山:象征高洁和孤独,代表自然的伟大。
- 虎头山:象征威严与庄重,体现佛教的深邃。
- 舍利:象征智慧与光明,体现佛教思想的深远。
- 三峡波涛: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幻。
- 佛镫:象征知识和智慧的照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虎头”指代的是哪座山? a) 五老山
b) 虎头山
c) 长江山
d) 三峡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三峡波涛惊过客”意在表达__。
-
判断题:诗中的“舍利光分大小乘”主要强调了佛教的分裂。(对/错)
答案:
- b) 虎头山
- 自然的力量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同样反映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
- 《庐山谣》 李白:描写自然山水,寄托诗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慧霖的《栖贤寺》都在自然中探讨人生哲理,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与个人遭遇,而后者则融合了佛教思想,体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慧霖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