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龙华塔同诸贞壮邓秋枚》

时间: 2025-01-06 08:27:17

九日龙华车似水,客中聊复作清游。

一江入海浑成瘴,百里无山只见秋。

强欲登临过此日,未须流涕对高丘。

茱萸各有乡关感,难遣天涯共倚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龙华车似水,
客中聊复作清游。
一江入海浑成瘴,
百里无山只见秋。
强欲登临过此日,
未须流涕对高丘。
茱萸各有乡关感,
难遣天涯共倚楼。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龙华塔前的游人如同水流一样不断。身在他乡,聊以此时与友人共度清爽的时光。一江水流入大海,混浊不堪;百里之内无山可见,只有秋天的景色。虽然我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登高望远,但不必为对着高丘流泪。茱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难以在这遥远的天涯中共聚一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龙华:指龙华塔,位于上海,是一处游览胜地。
  • 车似水:形容游人如水般涌动,生动描绘了节日的热闹。
  • 江入海:指长江流入海洋,寓意广阔的水域。
  • :此处指水流的混浊。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常佩戴以祈求平安。

典故解析: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寓意长寿和祥和,古时人们常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茱萸以图平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节,清代诗人,字子修,号葵圃,晚号北窗,生于1712年,卒于1779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可能在外游览,与友人共同庆祝节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期间,诗人于龙华塔上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节日的感慨。开头两句,诗人以“车似水”来形容游人如织,生动刻画了节日的热烈场景。接下来,诗人通过“一江入海浑成瘴”的意象,表达了对江河壮丽景色的感慨,却又揭示出一丝忧伤,仿佛生活的复杂与无奈。最后几句,诗人提及茱萸,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节日的孤独感。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美景的欣赏,又有对人情冷暖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日龙华车似水:描绘重阳节游人如水般涌动的热闹场景。
  • 客中聊复作清游:在异乡的游人借此机会享受清爽的游玩时光。
  • 一江入海浑成瘴:江水流入大海,暗含生活的混浊与无奈。
  • 百里无山只见秋:四周无山,唯有秋景,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强欲登临过此日:虽想登高望远,但无奈于心头的忧伤。
  • 未须流涕对高丘:不必因对高山的眷念而流泪,表达了豁达的态度。
  • 茱萸各有乡关感:茱萸象征思乡之情,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乡的牵挂。
  • 难遣天涯共倚楼:虽然身在天涯,无法与亲友同享此刻,感叹人世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车似水”,形象地比喻游人如潮。
  • 对仗:例如“百里无山只见秋”,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茱萸作为重阳节的象征,承载了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重阳节的游玩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节日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华:象征游玩的热闹与节日的氛围。
  • 江海:代表人生的广阔与复杂。
  • :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茱萸:寄托思乡情感与对亲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植物是什么?

    • A. 梅花
    • B. 茱萸
    • C. 菊花
    • D. 兰草
  3. 诗人对家乡的情感是:

    • A. 忘却
    • B. 思念
    • C. 无所谓
    • D. 恨意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黄节这首诗更注重对人生感慨的细腻描绘;而杜甫的《登高》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三首诗都展现了登高望远的主题,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人黄节研究》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重阳节的传统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