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楼吟 席上赠伎时伎三日后即落乐籍》
时间: 2025-01-01 12:34: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银甲挨筝,珠绦络鼓,清歌屈柘如缕。人到离筵里,尽眉黛愁将碧聚。纵横玉箸,似绿柳萦烟,红兰著露。欹雁柱。一场春梦,没些情绪。他日纵过侯门,只光延坊畔,樱桃一树。奈铜舆催上,更糁遍一街丝雨。横波重注。看斜侧帽檐,销魂无语。红蜡底,新官旧主,一般胡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离别宴席上的情景,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和清歌,仿佛一切都如同轻纱般飘渺。离别的愁绪在眉头上聚集,纵横的筷子如同柳条随风摇曳,露珠点缀的兰花显得娇美。此时,仿佛在做一场春梦,却没有什么情感可以寄托。未来即使踏入侯门,只能在延坊的樱桃树下回忆。而当铜舆催促上路时,细雨洒落在街头,波光粼粼,令人心神恍惚。望着那斜斜的帽檐,心中无言,只有叹息。红蜡烛下,新官与旧主的关系,皆是相互揣摩。
注释
- 银甲:指用银制的盔甲,这里暗指乐器或乐手的装饰。
- 珠绦:用珠子编织的带子,象征华丽的装饰。
- 屈柘:形容歌声如柔丝一般。
- 离筵:离别的宴席。
- 侯门:指权贵之家。
- 樱桃一树:樱桃树常象征美好的回忆。
- 铜舆:古代的马车,催促离别。
- 横波重注:形容心绪如波浪般起伏。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6-1688),清代诗人,字韵卿,号岘山,擅长词曲,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身处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翠楼吟》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诗人在离别宴会上,透过乐声和歌舞,感受到内心深处的惆怅。开篇以“银甲挨筝,珠绦络鼓”描绘了宴席上的华丽场景,随后将目光转向离别的愁苦。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离别时人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春梦的意象暗示了短暂的欢乐和即将来临的离别,给人一种无奈的感受。诗中的“铜舆催上”与“丝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迫在眉睫的离别,而后者则带来了细腻的情感,仿佛在为离别而哭泣。
最后,诗人以对新官旧主关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际关系的复杂,使整首诗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银甲挨筝:乐器的装饰,象征宴席的华丽。
- 清歌屈柘如缕:歌声如丝般柔美,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 尽眉黛愁将碧聚:愁绪在眉间聚集,表露出内心的悲伤。
- 纵横玉箸:筷子如柳条般随意,暗示生活的随意与无常。
- 一场春梦,没些情绪:离别如梦,心中却无情感寄托。
-
修辞手法:
- 比喻:多处使用比喻,如“清歌屈柘如缕”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柔美。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银甲挨筝,珠绦络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复杂情感,交织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银甲与珠绦:象征宴席的华丽和繁华,反衬出离别的悲伤。
- 樱桃一树:美好的回忆与期待,暗示过去的幸福。
- 丝雨:细腻的情感与离别时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欢庆 B. 离别 C. 自然 D. 战争
- “铜舆催上”中的“铜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食品 D. 一种装饰
- 诗中提到的“樱桃一树”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好回忆 C. 友谊 D.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比较陈维崧的《翠楼吟》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二者都表达了离愁,但李清照的作品更显女性细腻的情感,而陈维崧则融合了社会现实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陈维崧研究》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翠楼吟》的诗意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