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仁示去岁所赋菊屏菊塔二诗辄以一篇答之》
时间: 2025-01-14 17:16: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斯民去古远,日与巧伪迁。
粲粲黄金花,揉屈同杯棬。
列屏耸浮图,光彩生盘筵。
匪惟悦群儿,爱咏及华颠。
我欲叱园史,解结除其编。
万物有本性,各使归自然。
白话文翻译: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与古代相去甚远,
日子在变迁中充满了虚伪和巧妙。
那金色的花朵灿烂夺目,
像是在杯子中揉搓的甘甜。
屏风耸立,浮图高耸,
光彩照耀,宛若盛筵中的盘旋。
这不仅让孩子们欢喜,
也让我爱吟咏这华丽的景致。
我想要叱责那些园史,
解开其中的束缚和枷锁。
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
各自都归于自然的法则。
注释:
- 斯民:这里指的是当时的人民。
- 巧伪:巧妙而虚伪的东西,暗指社会的伪善现象。
- 粲粲:光彩照耀的样子,形容花的明亮。
- 黄金花:比喻菊花,因其颜色金黄而得名。
- 揉屈:将东西揉成弯曲的形状,形容花的姿态。
- 列屏:屏风排列,指装饰物。
- 浮图:指佛塔或高耸的建筑物。
- 华颠:华丽的顶端,指美景的极致。
- 园史:指园艺或花卉的历史,寓意对传统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维,字景仁,号云外,宋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真挚,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诗作是在社会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创作,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崇尚,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菊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开头几句揭示了现代社会与古代的距离,使人感到一种时代的失落感和对虚伪现象的反思。作者用“黄金花”来象征菊花的美丽与灿烂,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
在描写中,诗人不仅关注自然的美,还关注人们对美的感受。他提到“悦群儿”,说明这种美的存在不仅仅是欣赏的对象,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影响到心灵深处。接下来的句子则显露出诗人对社会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对传统束缚的不满以及对自然回归的向往。
最后的两句则是对万物本性的哲学思考,强调了自然法则的重要性。整首诗以其鲜明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希望与反思交织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斯民去古远,日与巧伪迁。”:描绘人与古代的距离,反映社会的变迁。
- “粲粲黄金花,揉屈同杯棬。”:通过金色的菊花展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
- “列屏耸浮图,光彩生盘筵。”:用屏风和浮图来表现自然与人造物的和谐共存。
- “匪惟悦群儿,爱咏及华颠。”:强调美的影响力,不仅使儿童欢喜,也引发人们的吟咏。
- “我欲叱园史,解结除其编。”:表达对传统束缚的反叛与渴望自由。
- “万物有本性,各使归自然。”:强调自然法则,呼唤人们回归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花比作“黄金花”,强调其美丽。
- 拟人:通过“悦群儿”表现自然的亲和力。
- 对仗:如“列屏耸浮图”与“光彩生盘筵”,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浮华的批判,强调了人应归于自然本性,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着高洁与纯真的美。
- 屏风:代表人造的美与自然的对比。
- 浮图:象征着文化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金花”是指哪种花?
- A. 梅花
- B. 菊花
- C. 玫瑰
- D. 兰花
-
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批判
- C. 忽视
- D. 崇拜
-
“万物有本性,各使归自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 A. 人应追求财富
- B. 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 C. 社会应该繁荣
- D. 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苏轼更多地将自然与个人情感结合,而韩维则更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韩维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