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枕 咏白鹦鹉》
时间: 2025-01-04 10:31: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山枕 咏白鹦鹉》 作者: 邹祗谟 〔清代〕
花影兰砌。碧天净,薰风起。乍看皓质,又闻娇语,云母屏前,绡帏堪倚。玉容冰骨自瑶池,暂谪向人间游戏。想沉香亭畔当年,舞霓裳只雪衣相对。素馨香冷鲛人佩。犀帘外,歌喉细。红牙声静,绿鬟影动,诗句清新,好教长记。黄冠乍吐晕檀心,更不数翩翩丹翠。便花田珠网携来,傍雕栏向梨花闲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白鹦鹉的美丽与灵动。诗中提到,兰石上花影摇曳,碧蓝的天空清澈,微风轻拂。乍一看,鹦鹉的羽毛洁白如雪,时而又传来它的娇媚声响;在云母屏风前,它轻轻依偎。它的容颜如玉,体态如冰,仿佛是瑶池中的仙子,暂时被贬下人间玩乐。让人想起当年在沉香亭畔,它舞动霓裳,唯有白雪般的衣裙相对。素馨花香伴着鲛人佩饰的清冷。犀牛皮的帘子后面,歌声婉转动听。红色的嘴静默,绿色的鬟影轻轻摇动,诗句清新,使人难以忘记。白鹦鹉的黄冠突然开放,像是点缀在檀香心间,更不必说那翩翩起舞的红绿羽毛。它们从花田和珠网中飞来,傍着雕花的栏杆,向梨花轻松地打个盹。
注释
- 兰砌:兰花铺成的石阶。
- 皓质:洁白的羽毛。
- 云母屏:用云母制成的屏风,形容轻透的美。
- 瑶池:传说中的仙境,形容美丽。
- 沉香亭:古代亭台,常用来休息,隐喻美好的人间景致。
- 鲛人佩:指用鲛人之泪制成的饰物,象征美丽而冷清。
- 黄冠:指白鹦鹉的羽毛颜色,象征美丽和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邹祗谟,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作品多表现清新脱俗的情感,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雅士追求自然与生活的和谐。邹祗谟以白鹦鹉作为题材,意在表现其灵动之美与人间的闲适生活。
诗歌鉴赏
《玉山枕 咏白鹦鹉》是一首充满灵动之美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白鹦鹉的优雅与娇媚。全诗以轻快的节奏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画面,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微风拂面和花香四溢。诗中多次运用比喻与象征,如将白鹦鹉比作瑶池仙子,既突出了其美丽,也承载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中不仅描绘了鹦鹉的外貌,更通过鹦鹉的娇语与动作,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对于“舞霓裳只雪衣相对”的描写,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细腻,既有对美的赞美,也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惆怅,正如那轻轻摇曳的花影,给予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影兰砌:描绘了花影在石阶上的摇曳,展现了自然的美。
- 碧天净,薰风起:表达了清新自然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乍看皓质,又闻娇语:强调白鹦鹉的美丽和声音,引人注目。
- 云母屏前,绡帏堪倚:将鹦鹉置于美丽的背景之中,增加了诗的层次。
- 玉容冰骨自瑶池:比喻鹦鹉的美丽超凡脱俗,犹如仙子。
- 想沉香亭畔当年:引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 素馨香冷鲛人佩:融合了香气与美丽饰物的意象,增加了诗的韵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鹦鹉比作瑶池仙子,突出其神秘与美丽。
- 拟人:给予鹦鹉以声音和动作,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红牙声静,绿鬟影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白鹦鹉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鹦鹉:象征纯洁与灵动,代表自然界的美好。
- 兰砌: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 云母屏:象征高贵与清雅,衬托出鹦鹉的美丽。
- 瑶池:象征仙境,增添了诗的梦幻色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以下哪一个意象在诗中出现? A. 黄昏
B. 白鹦鹉
C. 月光 -
诗中提到“瑶池”,它象征什么? A. 仙境
B. 凶险
C. 温暖 -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白鹦鹉的赞美? A. 直接称颂
B. 比喻与描绘
C. 叙事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鹅》 - 骆宾王
- 《白鹭鸶》 - 陆游
诗词对比:
- 邹祗谟的《玉山枕 咏白鹦鹉》与骆宾王的《咏鹅》均以动物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细腻的描绘和优雅的意境,而后者则以直接的方式表达对动物的赞美。通过这种对比可以观察到不同诗人对动物的不同理解与表现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动物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