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夏四月行西山欲赋未能也得曹泸南壬午冬留题上清诗因次韵 其一》
时间: 2025-01-09 15:21: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窈深青城路,逢仙不知名。悠然拾瑶草,天风飐双缨。进予语之道,诚者非思诚。谷神以虚应,万物同一灵。是谓众妙门,古今未尝扃。
白话文翻译:
在幽深青城山的小路上,偶遇仙人却不知其名。悠闲地采摘着瑶草,天风吹动着双缨。仙人向我传授道,真诚并非刻意追求。谷神以虚无回应,万物皆有同一灵性。这就是众多奥妙之门,古今从未关闭。
注释:
- 窈深:幽深。
- 青城:指青城山,道教名山。
-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
- 飐:飘动。
- 双缨:指仙人的装饰。
- 诚者非思诚:真诚不是刻意追求的。
- 谷神:指道家所说的谷神,象征虚无。
- 虚应:虚无的回应。
- 众妙门:众多奥妙之门。
- 扃:关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1176-1236),字舜俞,号平斋,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创作于壬午冬(1222年),反映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思考和对仙境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是洪咨夔在西山行走时,偶遇仙境,有所感悟而作。诗中表达了对道教哲学的理解和对仙境的向往,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在青城山幽深小路上偶遇仙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窈深青城路”描绘了仙境的幽深,“逢仙不知名”增添了神秘感。“悠然拾瑶草,天风飐双缨”描绘了仙境的宁静与美好。后几句通过对“诚者非思诚”和“谷神以虚应”的阐述,表达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理解,认为真诚不是刻意追求的,万物皆有同一灵性。最后以“众妙门,古今未尝扃”作结,强调了道教哲学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窈深青城路”:描绘了青城山的幽深,为仙境的神秘感做铺垫。
- “逢仙不知名”:偶遇仙人却不知其名,增添了神秘感。
- “悠然拾瑶草”:悠闲地采摘瑶草,描绘了仙境的宁静与美好。
- “天风飐双缨”:天风吹动双缨,增添了仙境的动感。
- “进予语之道”:仙人向我传授道,引出对道教哲学的思考。
- “诚者非思诚”:真诚不是刻意追求的,表达了作者对真诚的理解。
- “谷神以虚应”:谷神以虚无回应,表达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理解。
- “万物同一灵”:万物皆有同一灵性,强调了道教哲学的普遍性。
- “是谓众妙门”:这就是众多奥妙之门,强调了道教哲学的永恒性。
- “古今未尝扃”:古今从未关闭,强调了道教哲学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窈深青城路”比喻仙境的幽深。
- 拟人:“天风飐双缨”拟人化天风,增添了仙境的动感。
- 对仗:“诚者非思诚”和“谷神以虚应”对仗工整,表达了作者对道教哲学的理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道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仙境的向往。通过描绘在青城山幽深小路上偶遇仙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真诚、虚无和万物同一灵性的理解,强调了道教哲学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意象分析:
- 青城路:象征仙境的幽深。
- 瑶草:象征仙境的美好。
- 天风:象征仙境的动感。
- 谷神:象征道教哲学的虚无。
- 众妙门:象征道教哲学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窈深青城路”描绘了什么? A. 仙境的幽深 B. 仙境的美好 C. 仙境的动感 答案:A
-
诗中“逢仙不知名”表达了什么? A. 对仙境的向往 B. 对仙境的神秘感 C. 对仙境的理解 答案:B
-
诗中“诚者非思诚”表达了什么? A. 对真诚的理解 B. 对虚无的理解 C. 对仙境的理解 答案:A
-
诗中“谷神以虚应”表达了什么? A. 对真诚的理解 B. 对虚无的理解 C. 对仙境的理解 答案:B
-
诗中“万物同一灵”表达了什么? A. 对真诚的理解 B. 对虚无的理解 C. 对道教哲学的理解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庐山的仙境,与本诗有相似的仙境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本诗有相似的自然向往。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本诗对比,都描绘了仙境的向往,但李白更注重仙境的神秘感,而本诗更注重道教哲学的理解。
- 王维《山居秋暝》与本诗对比,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更注重自然的宁静,而本诗更注重道教哲学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洪咨夔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道教哲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道教哲学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