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
时间: 2025-01-06 11:32: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记所见开元寺吴道子画佛灭度以答子由
作者:苏轼
西方真人谁所见,衣被七宝従双狻。
当时修道颇辛苦,柏生两肘乌巢肩。
初如濛濛隐山玉,渐如濯濯出水莲。
道成一旦就空灭,奔会四海悲人天。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
庞眉深目彼谁子,绕床弹指性自圆。
隐如寒月堕清昼,空有孤光留故躔。
春游古寺拂尘壁,遗像久此霾香烟。
画师不复写名姓,皆云道子口所传。
纵横固已蔑孙邓,有如巨鳄吞小鲜。
来诗所夸孰与此,安得携挂其旁观。
白话文翻译
谁见过西方的真人?他身披七宝,乘坐双狻。
当时修道非常辛苦,长成了柏树,肩上扛着乌巢。
最初如雾蒙蒙的隐匿在山间的玉,渐渐如水中盛开的莲花。
道成之后,突然就空灭,奔赴四海让人悲伤人天。
飞翔的鸟儿哀鸣,动摇着林谷,兽鬼徘徊,泪流成泉。
那庞眉深目是谁?围绕床边轻弹手指性自圆。
隐约如寒月坠落在明亮的白昼,只有孤光留在旧轨迹上。
春游古寺,拂去尘壁,遗像已久,香烟缭绕。
画师不再写下名字,皆称这幅画是道子所传。
纵使孙邓也被轻视,犹如巨鳄吞食小鲜。
我所夸耀的诗歌,谁能与此相比?怎么能把它挂在旁边观赏呢?
注释
- 狻(suān):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通常与龙、凤并列。
- 空灭:指道理已成,最终却归于虚无。
- 庞眉深目:形容人的面相,庞眉深目者通常指有智慧的人。
- 道子:指吴道子,著名的画家,以画佛像闻名。
- 孙邓:指历史上著名的孙权和邓艾,形容地位显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雄浑之作,又有细腻婉约之作。苏轼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人生、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游览开元寺时,看到吴道子的画作,感受到佛教思想和画师技艺的结合。诗中表达了对生命、道理及艺术的深刻感悟,也体现了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吴道子的佛像,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诗的开头以“西方真人”引入,迅速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的境界,展现了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接下来的描写中,苏轼通过比喻和意象,描绘了道成之后的空虚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哀。
“翔禽哀响动林谷,兽鬼踯躅泪迸泉。”这一句生动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生命因佛灭度而哀伤的情景,体现了万物相通的道理。最后,苏轼以自己的诗歌与吴道子的画作相提并论,既是对艺术的自信,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展现了苏轼独特的艺术视野和哲学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方真人谁所见:开头提出问题,设定了一个神秘的境界。
- 衣被七宝従双狻:描述西方真人的华丽形象,象征着高尚和超凡的境界。
- 当时修道颇辛苦:反映修道者的艰辛过程,强调修道之路的不易。
- 初如濛濛隐山玉:用“隐山玉”比喻理想初现的朦胧状态。
- 道成一旦就空灭:强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表达空虚的哲理思考。
- 翔禽哀响动林谷:描绘自然界因失去而产生的共鸣,强调生命的悲伤。
- 隐如寒月堕清昼:用寒月象征孤独和清冷,展现心境的孤独。
- 春游古寺拂尘壁:描写游览古寺的场景,带有怀旧和思考的情绪。
- 画师不复写名姓:强调吴道子的伟大,艺术本身超越个体。
- 来诗所夸孰与此:质疑自己作品与吴道子画作的比较,展示自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初如濛濛隐山玉”,形象生动。
- 拟人:如“翔禽哀响”,使自然界赋予人性。
- 对仗:整首诗中对偶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探讨艺术、生命与道理的关系,反映了苏轼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对吴道子画作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推崇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方真人:象征理想境界。
- 七宝:象征华丽与荣光。
- 濛濛山玉:象征理想与现实的朦胧。
- 寒月:象征孤独与清冷。
- 古寺:象征传统与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西方真人身披什么?
- A) 白衣
- B) 七宝
- C) 玄衣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庞眉深目彼谁子”主要描述了__。 答案:智慧的人。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道子是指吴道子。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用诗歌表达对历史和理想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展现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可以进行比较,二者都描绘了自然意象,但苏轼更注重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之美的描绘。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