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达道挽词二首 其一》
时间: 2024-09-19 21:1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滕达道挽词二首 其一
先帝知公早,虚怀第一人。
至今诗礼将,独数武宣臣。
材大虽难用,时来亦少信。
高平风烈在,威敏典刑新。
空试乘边策,宁留相汉身。
凄凉旧部曲,泪湿冢前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先帝对公的知遇很早,他是虚怀若谷的人。
至今诗书礼仪的传承,独有武宣王的臣子在列。
才华虽大却难以施展,时运来临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如今高平的风烈依旧,威严和敏捷的法律又有了新的典范。
空有乘边出征的策略,不如留下汉代的身影。
凄凉的旧部曲,泪水浸湿了坟前的麟。
注释
字词注释:
- 先帝:指的是已故的皇帝。
- 虚怀:形容人谦虚,能够容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 武宣臣:指武宣王的臣子,强调其诗书礼仪的承载者。
- 材:才华、才能。
- 高平:地名,指高平地区,象征风烈的气候。
- 乘边策:指出征作战的策略。
典故解析:
- 武宣王:指汉武帝刘彻,是著名的开疆拓土的皇帝。
- 相汉身:提到的汉身,强调与汉代的政治、文化及家国情怀的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之际,表达了对已故先帝的怀念,以及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的感慨。诗中反映了士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无奈的情感。
诗歌鉴赏
苏轼的《滕达道挽词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考的挽词,字里行间透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惋惜。诗的开头,先帝的知遇和公的谦虚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才能在适当的时机被发现和重用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武宣王的臣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今士人的一种激励,呼唤他们继承和发扬诗书礼仪的精神。
下文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无奈,尽管材大却难以施展,时运的稀缺让他感到无力。高平的“风烈”象征着理想与信念的坚持,威敏的“典刑新”则暗示着政治的变迁与法律的更新。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宁愿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愿被遗忘于现代的浮华之中。
整首诗结合了历史与个人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苏轼在挽词中展现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帝知公早,虚怀第一人:先帝对公的知遇很早,表现出公的谦逊与宽容。
- 至今诗礼将,独数武宣臣:如今在诗书礼仪的传承中,只有武宣王的臣子被特别提及,强调其重要性。
- 材大虽难用,时来亦少信:才华虽大,但施展的机会少之又少,显示出社会对人才的冷漠。
- 高平风烈在,威敏典刑新:高平的风烈象征理想的坚持,新的法律典范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 空试乘边策,宁留相汉身:空有出征的策略,不如留下汉代的身影,体现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 凄凉旧部曲,泪湿冢前麟:回忆往昔的部曲,感慨凄凉,泪水湿润了墓前的麟,表现出对旧友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虚怀第一人”和“独数武宣臣”,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才华比作难以施展的材,体现出对理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揭示出士人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先帝:代表过去的辉煌与成就。
- 武宣臣:象征着文化和理想的传承。
- 高平:代表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 冢前麟:象征对故人的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武宣臣”是谁?
A. 汉武帝的臣子
B. 唐朝的文人
C. 宋代的诗人 -
诗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感慨与无奈
C. 愤怒 -
诗中提到“宁留相汉身”,这句话的意思是?
A. 追求名利
B. 宁愿在历史中留下身影
C. 出征作战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
- 杜甫的《春望》:展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滕达道挽词》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前者更注重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关注诗人的豪情与寂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选》: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收录与解读。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及其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