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述古席上)》

时间: 2024-09-19 21:13:51

娟娟缺月西南落。

相思拨断琵琶索。

枕泪梦魂中。

觉来眉晕重。

华堂堆烛泪。

长笛吹新水。

醉客各西东。

应思陈孟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述古席上)
娟娟缺月西南落,
相思拨断琵琶索。
枕泪梦魂中,
觉来眉晕重。
华堂堆烛泪,
长笛吹新水。
醉客各西东,
应思陈孟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依依不舍的夜晚,明月悄然从西南坠落,思念的情绪如同拨断了琵琶的弦。卧床时泪水湿枕,梦中恍惚间感到心事重重。华美的厅堂里烛泪盈盈,笛声悠扬如新水流淌。醉酒的客人各自散去,想必都在思念着陈孟公。


注释:

字词注释:

  • 娟娟:形容月亮或光影柔和细腻。
  • 缺月:指残缺的月亮。
  • 拨断:比喻无法自控的思念情感。
  • 琵琶索:琵琶的弦,象征音乐和情感的联系。
  • 华堂:豪华的厅堂。
  • 堆烛泪:烛光下的泪水,暗指伤感的情绪。
  • 长笛:一种乐器,象征清新悠扬的音乐。
  • 醉客:喝醉酒的人,代表宴会的热闹与离散。
  • 陈孟公:指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寓意对往事的追怀。

典故解析:
“陈孟公”指的是陈子昂和孟郊,二人皆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该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正值人生低谷,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菩萨蛮(述古席上)》是一首描绘思念与离愁的词作,流露出作者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开篇的“娟娟缺月西南落”,月亮的柔和光辉映衬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紧接着“相思拨断琵琶索”,将思念的情绪具体化为音乐的断裂,传达出那种心灵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苏轼通过“枕泪梦魂中”描绘了无眠之夜的情景,泪水浸湿枕头,梦中又是沉重的眉头,这种痛苦的感觉让人感同身受。华堂中的烛泪与“长笛吹新水”,则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音乐的悠扬,然而醉客各自散去,留下的却是对往昔的无尽思念。

整首词在感情上层层递进,从孤独的思念到热闹的宴会,再到最终的离散,具有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的无常。结尾“应思陈孟公”则引发读者对历史与记忆的反思,暗示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娟娟缺月西南落:描绘夜晚明月的柔美,设置了忧伤的基调。
  • 相思拨断琵琶索:将思念的痛苦形象化,音乐的断裂象征着心灵的失落。
  • 枕泪梦魂中:梦中仍感悲伤,泪湿枕边。
  • 觉来眉晕重:醒来时眉头紧皱,表明心事繁重。
  • 华堂堆烛泪:豪华的厅堂中,泪水如烛光般闪烁,暗示感情的脆弱。
  • 长笛吹新水:笛声清悦,形成与泪水的对比。
  • 醉客各西东:客人们醉酒离去,形成孤独的反差。
  • 应思陈孟公:结尾引导思考往事,唤起对历史人物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相思比作拨断琵琶的弦,形象生动。
  • 对仗:如“醉客各西东”,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烛泪以情感,使之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思念与离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情感困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
  • 琵琶:象征音乐与情感的表达。
  • 泪水:代表悲伤与无奈。
  • 烛光:象征着记忆中的温暖与脆弱。
  • 笛声: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娟娟缺月西南落”中的“缺月”指的是什么?
    A. 圆月
    B. 残月
    C. 皓月
    D. 明月

  2. 诗中“醉客各西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孤独
    C. 欢快
    D. 伤感

  3. “相思拨断琵琶索”中“琵琶索”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音乐
    D. 心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同样表达离愁别绪。
  •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绘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菩萨蛮》均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更为细腻。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苏轼的作品,虽然同样描写夜晚的情景,但辛弃疾更偏向于豪情壮志,而苏轼则侧重于细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