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20:00:06

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无钱种菜为家业,有病安心是药方。

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

万里归来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 其一
作者:苏轼

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无钱种菜为家业,有病安心是药方。
才疏正类孔文举,痴绝还同顾长康。
万里归来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

白话文翻译:

老了,华发萧萧,像遂良一样,一身漂浮在海中央。
没有钱种菜为生计,得了病却能安心把病当作良药。
才疏学识与孔文举相似,痴呆的状态又如顾长康。
千里归来,空自流泪,七年的供奉在殿堂的西边。

注释:

  • 华发:白发,形容年老。
  • 萧萧:形容凋零或萧条的样子。
  • 遂良:指唐代的宰相李遂良,以其老成持重著称。
  • 一身萍:比喻漂泊无依,像浮萍一样无根。
  • 无钱种菜:没有钱财去维持生计,暗示生活困窘。
  • 安心是药方:指心态平和是治疗疾病的良方。
  • 才疏:才华不足。
  • 孔文举:指孔子的后代孔伋,以文才出众著称。
  • 顾长康:指顾恺之,因其痴迷于绘画而被称作痴绝。
  • 万里归来空泣血:形容归来时心中悲伤至极。
  • 七年供奉:指在朝廷中供职的经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在诗词、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尤其以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诗意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岁月的无奈。面对人生的困境,他用幽默的自嘲和深刻的哲思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

诗歌鉴赏:

苏轼的《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二首 其一》是一首反映个人境遇与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老年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切感受。开头描绘了华发萧萧的老态,营造出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氛围。尤其是“一身萍挂海中央”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心境,像浮萍一般在无边的海洋中摇摆不定。

接着,诗人提到生活的艰难——“无钱种菜”,揭示了他在经济上的困境,但随即转化为对心态的思考,认为“安心是药方”,这句让人感受到一种豁达与从容。诗人不仅自嘲才疏,甚至将自己与历史上的文人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对于自身才华的谦卑与自知。

最后两句“万里归来空泣血”,“七年供奉殿西廊”,则是对自己仕途的感慨,离开了繁华的朝廷,归来时却感到无比失落。整首诗在沉重的情感中透出一丝自嘲与无奈,展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宽广胸怀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华发萧萧老遂良:开篇以“华发”引入,立刻点明年岁已高,接着提到“遂良”,暗示对老年的认同和自怜。
  2. 一身萍挂海中央:用“萍”比喻自己在生活中的漂泊,显示出无根的状态。
  3. 无钱种菜为家业:自述生活的困顿,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4. 有病安心是药方:指心态的平和是最好的良药,表达了对心理状态的积极看法。
  5. 才疏正类孔文举:自谦才疏,与历史人物类比,表现出对自己学识的谦卑。
  6. 痴绝还同顾长康:将自己的痴迷与历史人物相提并论,增强了自我调侃的意味。
  7. 万里归来空泣血:对归来的惆怅和流泪的痛苦感受,情感达到高潮。
  8. 七年供奉殿西廊:对自己仕途的回顾与感慨,表现出对过往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浮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无根的孤独。
  • 对比:通过古今人物的对比,增强自我贬低的效果。
  • 夸张:用“空泣血”来表现情感的强烈,突显归来时的失落与悲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表现个人生活困境的同时,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与豁达态度。通过对老年、孤独、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往经历的反思及对人生无常的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发:象征年老、衰退。
  • 浮萍:象征无根、漂泊。
  • 药方:象征心态的平和。
  • 泣血:象征深切的痛苦和失落。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华发”主要指什么?

    • A. 年轻
    • B. 白发,年老
    • C. 头发浓密
    • D. 头发稀疏
  2. “无钱种菜为家业”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 A. 富裕
    • B. 贫困
    • C. 忙碌
    • D. 安逸
  3. “万里归来空泣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与伤感
    • C. 无所谓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之情,与苏轼的孤独感相呼应。
  • 《登高》(王勃):对人生的感慨,和苏轼的主题相似。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同样表现对亲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但情感更为沉重。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反映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