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偶成呈杜子长显之兼简仲美刘丈》
时间: 2025-01-04 09:0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丈夫不合自穷愁,藜藋先须天下忧。
君不唐虞皆我罪,民推沟壑更谁尤。
须将兼济为吾事,若只诚身亦我羞。
满纸古人皆有道,如其所学愿轲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忧虑。诗人认为,丈夫(指有才干的人)若没有合适的机会,必然会感到困苦,而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忧虑的是国家的安危。诗人自责,认为君主的失误与自己有关,百姓在困境中互相推责又能怪谁呢?他希望能够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如果只是诚心诚意却不付诸实践,那他感到羞愧。最后,诗人提到古人留下的道理,希望自己能如同轲丘(指孔子的弟子)那样去学习。
注释:
- 藜藋:一种野生植物,常与忧愁相连,指忧国忧民的情感。
- 唐虞:指古代的圣君唐尧与虞舜,象征治国有道。
- 兼济:兼顾施济,指帮助他人。
- 轲丘:指孔子的弟子,强调学习古人智慧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反映对社会的关怀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令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焦虑之时。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诗歌鉴赏:
王令的《秋日偶成呈杜子长显之兼简仲美刘丈》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考的诗作。诗中,王令以“丈夫不合自穷愁”开篇,直白地道出当时士人面对困境的无奈,感叹有才之人无法施展才华,造成了社会的困顿。接下来的“君不唐虞皆我罪”,更是将责任推至自己,体现出士人的自责与责任感。
诗中反复提到的“兼济”,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诗人认为,单靠个人的诚心是不够的,必须将这种诚心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最后一句“满纸古人皆有道”则是对古代先贤智慧的呼应,诗人希望能从中汲取力量,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个人境遇的沉思,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丈夫不合自穷愁:有才之人而不得志,心中忧愁。
- 藜藋先须天下忧:忧国忧民,先应关心国家的安危。
- 君不唐虞皆我罪:若君主失德,百姓受苦,士人自责。
- 民推沟壑更谁尤:百姓相互推责,谁来负责呢?
- 须将兼济为吾事:要积极行动,帮助他人,才是应做之事。
- 若只诚身亦我羞:若只口头诚意却无实质行动,感到羞愧。
- 满纸古人皆有道:古代的智慧与道理,皆值得学习。
- 如其所学愿轲丘:愿能如同孔子弟子那样,认真学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君不唐虞”与“民推沟壑”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通过“藜藋”象征忧愁,深化情感。
- 反问:通过“更谁尤”来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士人的责任与社会现状展开,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行动的反思,强调了学习古人智慧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丈夫:象征有志之士,代表着社会的中坚力量。
- 藜藋:象征忧愁,与社会困境相连。
- 唐虞:象征理想的治国之道。
- 轲丘:象征学习与传承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藜藋”象征什么?
- A. 忧愁
- B. 友情
- C. 财富
-
王令在诗中对君主的态度是:
- A. 指责
- B. 理解
- C. 自责
-
“兼济”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个人利益
- B. 帮助他人
- C. 学习古人
答案:
- A. 忧愁
- C. 自责
- B. 帮助他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王令的《秋日偶成》均反映了士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杜甫在《春望》中通过“国破山河在”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而王令则通过对自我责任的反思,强调了士人对社会的担当。两首诗在情感上虽不同,却都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