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口道中三首》
时间: 2025-01-19 20:44: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蕲口道中三首
王令
稍稍江上雨,声入窗壁寒。
悄悄舟中人,曲肘自枕眠。
安卧不成寐,起坐浩长叹。
离家日逾百,行路忽已千。
昔与燕俱来,今见北雁还。
道里苦不通,寄书如弃捐。
风水相喷薄,归期渺无端。
空令秋夜梦,反覆如循环。
白话文翻译
江上细雨轻轻地飘落,雨声透过窗壁传入耳中,令人感到寒冷。船上的人静静地躺着,曲起手肘自顾自地入睡。然而,安静的卧床让人难以入眠,不断起身坐下,长长地叹息。离家已经超过一百天,行路间不知不觉已走了千里。往昔和燕子一同归来,如今却只见北方的雁群返回。路途艰难,书信寄出却如同被抛弃。风水交错,归来的日子似乎无从追溯。只留下在秋夜的梦中反复循环。
注释
- 稍稍:微微、轻微。
- 曲肘:弯曲手肘,表示人在船中放松的姿态。
- 浩长叹:长长地叹息,表达内心的无奈和忧愁。
- 寄书如弃捐:寄信的努力感觉像是被抛弃,表达无奈和孤独感。
- 风水相喷薄:自然环境中的风和水交相冲击,象征行路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家乡的思念。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风格清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离家游历期间,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对归家的渴望,正是促使他创作的根本原因。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中,他的思绪被不断的雨声和舟上寂静的情境所引发,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蕲口道中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全诗的意境沉静而深远,开篇的“稍稍江上雨”便为全诗奠定了缓慢而忧伤的基调。细雨声声,如同心中涌动的思念,伴随着窗外的寒意,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舟中人“曲肘自枕眠”,虽然表面上看似安静,内心却难以平静,反映出对离家日渐加深的忧虑。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回忆起与燕子一同归来的往事,现今北雁归来的场景更增添了一层时光的对比。离家已逾百日,行路千里,途中所遭遇的艰难与孤独感愈发明显。尤其是“寄书如弃捐”一句,尤为沉痛,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对无法与亲人联系的无奈与失落。整个诗篇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逐步揭示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旅途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稍稍江上雨,声入窗壁寒。”:江上的细雨声透过窗壁传来,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 “悄悄舟中人,曲肘自枕眠。”:船上的人静静地躺着,轻松的姿势却难以入眠。
- “安卧不成寐,起坐浩长叹。”:尽管躺在床上,但无法入睡,时常起身叹息。
- “离家日逾百,行路忽已千。”:离开家乡的日子已经超过一百天,行走的路程却不知不觉已经千里。
- “昔与燕俱来,今见北雁还。”:曾经和燕子一同归来,如今却只见北方的雁群返回。
- “道里苦不通,寄书如弃捐。”:道路艰难,寄出的信件仿佛被遗弃。
- “风水相喷薄,归期渺无端。”:自然环境中的风水交错,归家的日子似乎无头无尾。
- “空令秋夜梦,反覆如循环。”:只留下在秋夜的梦中反复回旋。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寄书如弃捐”,寄信的努力形象地比作被遗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雨声与窗壁的互动,让自然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如“昔与燕俱来,今见北雁还”,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情景,增强了诗的对比效果。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旅途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展开,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情的回忆,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主题思想突出地展示了人们在异乡漂泊时的无奈与孤独,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雨:象征自然的变幻与无常,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
- 舟:代表流浪与漂泊,展现诗人的无奈。
- 北雁:象征归去的希望,与诗人对故乡的向往形成对比。
- 书信: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寄信的无果表达了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雁”象征什么? a. 归去的希望
b. 失落的记忆
c. 朋友的到来 -
“寄书如弃捐”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期待
b. 无奈与孤独
c. 喜悦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a. 自然景色
b. 旅行与思乡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江雪》 - 柳宗元
诗词对比
王令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王令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李白则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表达情感。王令的诗情更为沉郁,而李白则显得豪放激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王令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