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金山留云亭饯仲复抚部,酒半闻江上笛声起于乱烟衰柳间,感音而作,不自觉其辞之掩抑也。》
时间: 2024-09-19 20:48:44意思解释
摸鱼儿 金山留云亭饯仲复抚部
作者: 郑文焯 〔清代〕
原文展示:
渺吴天觅愁无地,江山如此谁醒。乱云空逐惊涛去,人共一亭幽静。斜月耿,怕重见,青尊中有沧桑影。吟魂自警,对潮打孤城,烟生坏塔,笛语夜凄哽。招提境,还作东门帐饮,中流同是漂梗。当年击楫英雄老,输与过江鱼艇。愁暗省,换满目,胡沙蛮气连天迥。苔茵坐冷,任怪石能言,荒波变酒,莫更赋离景。
白话文翻译:
在渺茫的吴天中寻觅愁苦,无处可去,江山如此壮丽,谁能清醒。乱云随惊涛而去,人们在这幽静亭子中共度时光。斜月高悬,令人不敢重见,酒杯中映出沧桑的影子。吟唱的灵魂自我警醒,面对潮水拍打孤城,烟雾缭绕的坏塔,笛声在夜里凄凉哽咽。招提的境地,又如东门的帐篷饮酒,正如中流的漂泊者。曾经的英豪如今已是老去,输给了过江的渔艇。愁苦在心头暗自滋生,满眼皆是胡沙蛮气,连天都显得遥远。苔藓上坐着冷风,任那怪石会说话,荒波化为酒,莫再赋予离别的景象。
注释:
- 渺吴天: 指的是遥远的吴地,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斜月耿: 指的是斜挂的明月,形容月亮清冷而明亮。
- 青尊: 青色的酒器,酒杯。
- 吟魂自警: 诗人自我提醒,警醒内心的吟唱。
- 胡沙蛮气: 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气息,暗含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
典故解析:
- 江山如此: 表达对壮丽山河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 击楫英雄: 指的是历史上那些英勇的人物,表达对往昔英雄的怀念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文焯(公元1645年-公元1715年),字舜华,号白云,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以情感细腻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摸鱼儿》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词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凄凉而幽静的场景,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叹息。开篇“渺吴天觅愁无地”的自问自答,立刻引起读者的共鸣,仿佛将我们带入一个愁苦缠绕的意境中。整首词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乱云惊涛的动感与亭中静谧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突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青尊中有沧桑影”的意象,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最后,诗人以“荒波变酒,莫更赋离景”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思考,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渺吴天觅愁无地”:在遥远的吴地中,愁苦无处可去。
- “江山如此谁醒”:如此壮丽的江山,谁能真正醒悟。
- “乱云空逐惊涛去”:乱云在空中随惊涛而去,象征着无常与变幻。
- “人共一亭幽静”:人与人共处于这幽静的亭子中,形成对比。
- “斜月耿,怕重见”:斜挂的明月让人担忧重见,暗示对过去的惦念。
- “青尊中有沧桑影”:酒杯中折射出沧桑的影子,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吟魂自警”:吟唱的灵魂在自我警醒。
- “对潮打孤城”:潮水拍打孤城,象征着外界的冲击。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乱云空逐惊涛去,人共一亭幽静”,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拟人: “任怪石能言”赋予了石头以人性,使得景象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无奈,反映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天: 代表着历史的沉重与风云变幻。
- 斜月: 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青尊: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
- 荒波: 象征着不安与动荡的社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尊”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酒器 B. 诗人的朋友 C. 自然景象
-
诗人在“江山如此谁醒”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江山的热爱 B. 对人生的无奈 C. 对朋友的怀念
-
“任怪石能言”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赤壁赋》
诗词对比:
- 郑文焯《摸鱼儿》与李白《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前者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后者则侧重于物我结合的洒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词人研究》
- 《郑文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