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应茶马》

时间: 2025-01-17 10:14:57

太微一宿烛鱼凫,已奏平反课转输。

绿碾雨前舒凤爪,青鎌雪外长龙颅。

班崇东壁图书府,惠畅西夷道德涂。

伫佐修壤歌六月,载铭石鼓会东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微一宿烛鱼凫,
已奏平反课转输。
绿碾雨前舒凤爪,
青鎌雪外长龙颅。
班崇东壁图书府,
惠畅西夷道德涂。
伫佐修壤歌六月,
载铭石鼓会东都。

白话文翻译

在太微星宿的照耀下,烛光映照着飞鱼与水鸟,已经奏响了平反的奏章与转输的命令。雨前的绿碾上,凤的爪子舒展着,雪外的青色镰刀上,龙的头颅显现出来。班崇在东壁上书写图书的府邸,惠畅在西方的夷道上阐扬道德的教化。我伫立在修葺的土地上,吟唱着六月的歌谣,载着铭文的石鼓在东都相会。

注释

  1. 太微:指天上的星座,象征高远和神秘。
  2. 鱼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鸟,象征灵动与自由。
  3. 平反:恢复名誉,指冤屈得到平息。
  4. 绿碾:指磨茶的工具,常用于制茶。
  5. 凤爪:指凤凰的爪子,象征高贵与优雅。
  6. 青鎌:青色的镰刀,象征收获与希望。
  7. 班崇:班固与班昭,指汉代的著名文学家。
  8. 惠畅:意指通达、畅通,指教化的传播。
  9. 修壤:修缮土地,象征对乡土的热爱。
  10. 石鼓:古代的铭文石,常用于记录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君隐,号逸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存,但其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茶马贸易繁荣之际,随着茶文化的兴起,诗人借助茶马之事,表达对国家治理、文化传播及社会和谐的期望。

诗歌鉴赏

《寿应茶马》是一首饱含诗人情感与理想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社会图景。首句“太微一宿烛鱼凫”不仅描绘了星空的璀璨,烛光照耀下的生灵,更象征着国家的光明与希望。接着,诗人描写了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似乎是在暗示国家治理的成功与文化的繁荣。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用“绿碾雨前舒凤爪”形象地勾勒出茶叶的生长与采摘,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茶文化的热爱;“青鎌雪外长龙颅”则将收获与生机结合,展现出一种希望的前景。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讲求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强调了文化传播的力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诗中所表达的热爱与期望,既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微一宿烛鱼凫:描绘了夜空星辰的璀璨,如烛光下的水鸟,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2. 已奏平反课转输:暗示国家治理的平稳与文化的传播,展现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3. 绿碾雨前舒凤爪:体现茶叶的生长,表现出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对茶文化的向往。
  4. 青鎌雪外长龙颅:象征着丰收,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5. 班崇东壁图书府:提及文化的传承,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6. 惠畅西夷道德涂:表达了对文化传播的渴望,展现了开放的心态。
  7. 伫佐修壤歌六月:描绘了乡土的美好,表现出对土地的热爱。
  8. 载铭石鼓会东都:借助历史的象征,强调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烛鱼凫”比喻生机盎然的景象。
  • 对仗:如“绿碾雨前”和“青鎌雪外”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舒凤爪”,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化传播的渴望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期望。诗人以茶马为引子,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微:象征宇宙的浩瀚与神秘。
  • 鱼凫:象征自由与灵动。
  • 绿碾:象征茶文化的生机。
  • 青鎌:象征丰收与希望。
  • 班崇:代表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力量。
  • 石鼓:象征历史的铭记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烛鱼凫”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生机与希望
    • C. 文化的传承
    • D. 自然的美丽
  2. “绿碾雨前舒凤爪”中的“绿碾”指的是什么?

    • A. 绿茶的制作
    • B. 自然景色
    • C. 人文活动
    • D. 诗人的情感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社会的批判
    • C. 对文化传播的渴望
    • D. A和C

答案:1.B,2.A,3.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李曾伯 vs. 白居易:两者都通过自然描写反映社会与人文关怀,但李曾伯更注重茶与马的象征意义,而白居易则更强调人情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文观止》
  3.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