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吃野狐涕唾底鬼子。
白话文翻译
登山必须达到山顶,入海必须到底,学习道理要去到佛祖所无法到达的地方。如果不这样,那就只是依附于草木的灵魂,吃着野狐涕唾的鬼怪而已。
注释
- 登山须到顶:登山需要到达山的顶峰,象征追求目标。
- 入海须到底:入海需要到达海的底部,寓意深入了解。
- 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学习佛道要达到佛祖无法到达的境地,强调追求真理的艰难与深邃。
- 依草附木:依附于草木,指那些没有自身根基的存在。
- 野狐涕唾:形容不值一提的东西,带有贬义,指那些不值得信任的鬼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行瑛,宋代高僧,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蕴含深厚的佛教哲理,风格简练而富有启发性。
创作背景:诗作出自一个追求真理与智慧的时代,反映了当时对佛教哲学的探讨与思考,表达了对学习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山和入海为比喻,表达了追求真理和道理的艰难。作者通过生动的意象,揭示了学习和修行的深度和高度。诗中强调,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表面的了解,更要勇于探索那些深不可测的境界。尤其提到佛祖所无法到达的地方,体现了佛教追求的极致境界和智慧的无穷。
同时,诗中对“依草附木”的批判,警示读者不要满足于肤浅的理解,应追求真正的智慧。通过“吃野狐涕唾底鬼子”,作者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那些没有追求、盲目跟随的人的可悲。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既有对修行的鼓励,也有对懒惰和肤浅的讽刺,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山须到顶:强调目标的重要性,指向追求的终点。
- 入海须到底:强调深入探索的必要性,寓意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
- 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强调学习的深度,追求超越佛祖的境界。
- 若不如是:引导转折,指出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
- 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批判那些只停留在表面的学习者。
- 吃野狐涕唾底鬼子:形容那些毫无价值的存在,警示读者不可取。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学习与登山、入海相比较,通过生动的意象强调学习的深度和艰难。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学习和修行的深刻见解,强调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满足于表面的理解,而应深入探索未知的领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登山:象征目标与追求。
- 入海:象征深入与探索。
- 佛祖:代表智慧与极致的境界。
- 精灵与鬼子:分别象征依附与无价值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中的“登山”比喻什么?
- A. 追求目标
- B. 旅游
- C. 体育运动
- D. 休闲活动
-
“若不如是”后的内容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学习的价值
- B. 追求的方向
- C. 懒惰的后果
- D. 生活的快乐
-
诗中提到的“佛祖道不得处”意味着什么?
- A. 学习佛教的困难
- B. 对佛教的否定
- C. 追求更高的智慧
- D. 轻视佛教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 《寻隐者不遇》贾岛: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偈》与《静夜思》,两者都蕴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但《偈》更侧重于学习和修行的哲理,而《静夜思》则更为抒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思索。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收录了许多宋代的经典作品,帮助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
- 《佛教哲学简论》:深入探讨佛教的哲学思想,为理解释行瑛的作品提供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