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报恩塔
廖腾煃 〔清代〕
琳宫创自报恩年,
突兀浮屠势插天。
万井莺花随地见,
九层金碧半空悬。
远波帆影秋风里,
绝顶人行晓日边。
最好三更铃铎静,
镫光遥接大江烟。
白话文翻译:
这座塔是为报恩而建,
高高耸立,似要插入天空。
万井之间,莺歌燕舞,
九层的金碧辉煌悬在空中。
远处的波浪和帆影在秋风中摇曳,
顶端的人在晨曦中漫步。
最美的时刻是三更时分,钟声悠扬,
灯光遥远地照耀着大江的烟雾。
注释:
字词注释:
- 琳宫:指华丽的宫殿,象征着美丽和富贵。
- 浮屠:即塔,通常指佛教的塔楼,具有宗教意义。
- 万井:形容众多的水井,意指繁华的景象。
- 金碧:金色与碧色,形容色彩华丽。
- 绝顶:指山的最高点。
- 三更:古代夜里分为五更,三更为午夜时分。
- 镫光:灯光,古代常用的照明工具。
典故解析:
“报恩”一词与佛教信仰有关,常用于表达感恩的情感和思想。塔的建立往往与佛教的普及和信仰的崇高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廖腾煃,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展示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其诗风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报恩塔》在清代的佛教文化盛行背景下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报恩塔》是一首描绘塔楼壮丽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报恩塔的巍峨和四周的自然美景。诗中“琳宫创自报恩年”一句,开篇即点明了塔的建造缘由,带着感恩的情感。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万井莺花随地见”与“九层金碧半空悬”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造建筑的和谐共存,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远波帆影秋风里”的描写,表现出一种静谧而又富有生机的秋日景象。尤其是“绝顶人行晓日边”,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仿佛诗人在此处得到了启迪和宁静。而最后两句则通过夜晚的铃声和灯光的描写,传递出一种深邃的夜色美感,仿佛灯光与大江的烟雾在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画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不禁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广阔,同时也引发了对感恩与信仰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琳宫创自报恩年:开篇点明塔的历史背景,暗示它的建立与感恩之情有关。
- 突兀浮屠势插天:形容塔耸立得高,势如直插天空,表现出其壮丽。
- 万井莺花随地见:描绘周围的景色,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九层金碧半空悬:强调塔的华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 远波帆影秋风里:描绘秋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与悠远。
- 绝顶人行晓日边:表现一种超然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最好三更铃铎静:夜晚的宁静,钟声悠扬,增添了诗的深邃感。
- 镫光遥接大江烟:灯光与江面烟雾的结合,形成了一种诗意的画面。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万井莺花”与“九层金碧”的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将塔比喻为插天的庙宇,增加了诗的气势。
- 拟人:钟声和灯光似乎有了情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灵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报恩塔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塔:象征信仰与希望。
- 莺花:代表生机与美好。
- 秋风:象征宁静的时光与思考。
- 铃铎:象征信仰的呼唤与内心的宁静。
- 大江烟:代表着时光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报恩塔的建造缘由是什么?
A. 纪念历史
B. 报恩
C. 祈福
D. 旅游 -
哪一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A. 琳宫创自报恩年
B. 远波帆影秋风里
C. 九层金碧半空悬
D. 最好三更铃铎静 -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登高》相对,廖腾煃的《报恩塔》更注重对自然与建筑的描绘,杜甫则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社会动荡。两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诗三百首》
- 《清代诗人小传》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背景、风格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