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六首》
时间: 2025-01-01 12:3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眼底人眼碍,悟心底人被心碍。
证道底人被道貌岸然碍,达法底人被法碍。
何谓如此不见道,金屑虽贵,落根成翳。
要得高步大方,直须去此四碍。
白话文翻译:
明白道理的人却被眼前的障碍所阻碍,领悟心性的人也被内心的烦恼所束缚。
证悟真理的人被表面的道德所困扰,达到法的境界的人又被法的限制所障碍。
为什么会如此看不见真理呢?即便是金子般珍贵的东西,若是扎根于障碍之中,也会变成眼中的翳障。
想要走得高远,必须去掉这四种障碍。
注释:
- 明眼:指看得清楚真理的人。
- 悟心:指领悟到内心真实状况的人。
- 证道:指证悟到道理的人。
- 达法:指达到法的境界的人。
- 道貌岸然:指外表正直、道德高尚的样子。
- 金屑:指金子,象征贵重的东西。
- 翳:指眼中的障碍或遮挡物。
- 四碍:指明眼、悟心、证道和达法所遇到的障碍。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行瑛是宋代的僧侣,其作品多涉及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觉悟与现实的障碍。其诗风简练而深邃,常用直接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禅宗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开始反思个人内心的障碍与真理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明眼”、“悟心”、“证道”和“达法”四个层次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时所面临的种种障碍。诗中指出,即使是拥有明晰视野的人,也常常被各种外在和内在的障碍所困扰。尤其是“道貌岸然”的表象,往往让人忽视真正的内涵,导致对真理的误解。
“金屑虽贵,落根成翳”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即便是再珍贵的东西,若不正确看待,也会成为眼中的障碍。这种高度的警醒让人深刻反思内心的执念和外界的诱惑。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重而又带有警示性,作者通过对“障碍”的深刻剖析,提醒读者在追求智慧与真理的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内外的干扰和束缚,只有去除这些障碍,才能真正走向高远的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指出了明白道理和领悟心性的人的困境,强调内外障碍的普遍性。
- 第三、四句进一步深化,揭示了社会道德的虚伪和理论的局限如何阻碍真正的觉悟。
- 第五、六句以质疑的口吻,探讨看不见真理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之道。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如“明眼底人眼碍”与“悟心底人被心碍”,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金屑”与“翳”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障碍的隐蔽性与危险性。
-
主题思想:
-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揭示人们在追求智慧与真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内外障碍,强调去除这些障碍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明眼:象征智慧与清晰的视野。
- 悟心:象征内心的觉知与领悟。
- 道貌岸然:象征伪善与表面道德。
- 金屑:象征价值与障碍的双重性。
- 四碍:象征内外障碍的综合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眼底人”所遇到的是什么障碍?
- A. 外在环境
- B. 内心烦恼
- C. 社会压力
- D. 身体健康
-
“金屑虽贵,落根成翳”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金子不值得拥有
- B. 珍贵的东西也可能成为障碍
- C. 物质财富是必要的
- D. 眼中的障碍很重要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探讨内心的困惑与追求。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释行瑛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关注人类内心的挣扎与社会的困扰,但释行瑛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人情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涵盖宋代主要诗人及其作品。
- 《禅宗与文学》:探讨禅宗思想对古诗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