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馀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 其六》

时间: 2025-01-17 10:39:47

借石谁为主,叫应呼莫应。

楼高才隐约,树远更崚嶒。

挂席凡三过,停桡欠一登。

扁舟向何许,漂泊傍渔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借石谁为主,叫应呼莫应。楼高才隐约,树远更崚嶒。挂席凡三过,停桡欠一登。扁舟向何许,漂泊傍渔罾。

白话文翻译

我借石头为谁作主,呼唤回应却无人应。高楼隐约可见,远树更显峻峭。我挂席三次经过,停船却未曾登岸。小船将去往何方,漂泊在渔网旁。

注释

  • 借石谁为主:借用石头作为标记或依托,但不知谁是真正的主人。
  • 叫应呼莫应:呼唤却无人回应。
  • 楼高才隐约:高楼隐约可见,形容距离较远。
  • 树远更崚嶒:远处的树木更显峻峭。
  • 挂席凡三过:挂席指挂帆,三次经过这里。
  • 停桡欠一登:停桡指停船,欠一登指未曾登岸。
  • 扁舟向何许:小船将去往何方。
  • 漂泊傍渔罾:漂泊在渔网旁,形容船只随波逐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当时名士多有交往,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旅途中所作,描述了他经过玉山、馀干、鄱阳等地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透露出一种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物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漂泊无依的孤独感。首句“借石谁为主”即展现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助,呼唤无人回应更添孤寂。中间两句通过对高楼和远树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遥远而模糊的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后两句则通过“挂席凡三过,停桡欠一登”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和对目的地的渴望。最后两句“扁舟向何许,漂泊傍渔罾”则进一步强化了漂泊无依的主题,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借石谁为主:诗人借用石头作为标记,但不知谁是真正的主人,表达了旅途中的迷茫和无助。
  2. 叫应呼莫应:呼唤却无人回应,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3. 楼高才隐约:高楼隐约可见,形容距离较远,营造了一种遥远而模糊的景象。
  4. 树远更崚嶒:远处的树木更显峻峭,增强了孤独感。
  5. 挂席凡三过:挂席指挂帆,三次经过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
  6. 停桡欠一登:停桡指停船,欠一登指未曾登岸,表达了诗人对目的地的渴望。
  7. 扁舟向何许:小船将去往何方,表达了诗人的迷茫和无助。
  8. 漂泊傍渔罾:漂泊在渔网旁,形容船只随波逐流,强化了漂泊无依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借石谁为主:借用石头作为标记,运用了借代手法。
  • 叫应呼莫应: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呼唤赋予了人的行为。
  • 楼高才隐约:运用了对比手法,高楼与隐约形成对比。
  • 树远更崚嶒:运用了夸张手法,远树更显峻峭。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漂泊无依的孤独感,通过对旅途景物的描写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形成了一种深沉的意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借石:象征旅途中的迷茫和无助。
  • 叫应:象征呼唤和孤独。
  • 楼高:象征遥远和模糊。
  • 树远:象征孤独和峻峭。
  • 挂席:象征旅途的无奈。
  • 停桡:象征对目的地的渴望。
  • 扁舟:象征迷茫和无助。
  • 漂泊:象征漂泊无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借石谁为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迷茫和无助 B. 喜悦和满足 C. 愤怒和失望 D. 平静和安宁

  2. “楼高才隐约”中的“隐约”是什么意思? A. 清晰可见 B. 模糊不清 C. 高大雄伟 D. 低矮平坦

  3. 诗中“挂席凡三过”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旅途的无奈 B. 对目的地的渴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旅夜书怀》: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
  •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和孤独。

诗词对比

  • 杜甫《旅夜书怀》与赵蕃《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馀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 其六》:两者都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赵蕃的诗则更加清新自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唐宋诗人的作品鉴赏,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