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随王殿下诗 十六
作者: 谢朓 〔南北朝〕
连漪映余雪,
严城限深雾。
清寒起洞门,
东风急池树。
神居望已肃,
徘徊举冲趣。
栖归如迟咏,
丘山不可屡。
白话文翻译
将余雪映照的涟漪,
严密的城墙限制了深沉的雾霭。
清冷的寒气从洞口升起,
东风急促地吹拂着池边的树木。
神灵的居所已经显得肃穆,
我徘徊不定,心中渴望冲趣。
栖息归来的感觉像是缓慢的吟唱,
丘陵与山川不堪再三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连漪:形容水面上的涟漪。
- 余雪:指残留的雪。
- 严城:严密的城池。
- 深雾:浓厚的雾气。
- 清寒:清冷的寒气。
- 洞门:山洞的门口。
- 东风:来自东方的风。
- 急池树:形容池边树木在风中摇曳。
- 神居:神灵栖息的地方。
- 肃:庄重、严肃。
- 徘徊:在某个地方反复走动。
- 冲趣:冲动的情趣。
- 栖归:归巢、回到栖息地。
- 迟咏:慢慢吟唱。
- 丘山:指丘陵和山脉。
- 不可屡:无法反复、屡次。
典故解析
本诗无明显具体典故,但整体意境与古代文人追求的自然与情感的统一相符,体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思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朓(464年-499年),字希逸,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原籍豫章(今江西南昌),后迁至南梁的建康。谢朓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谢朓与友人王殿下的诗歌交流中,反映了他在特定时空下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常通过描绘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诗歌鉴赏
谢朓的《奉和随王殿下诗 十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美的感慨。诗中“连漪映余雪,严城限深雾”开篇便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清而又恬静的氛围,水面上的涟漪与残雪的映衬,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感。接下来的“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则通过对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冷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神居望已肃”,“徘徊举冲趣”的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期盼也愈发显露。此时,诗人似乎在思索着灵魂的栖息之所,想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但“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一句,不仅表达了归家的渴望,也隐含着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反思,似乎在告诫自己,人生旅途不可重复,应该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匠心,通过自然景物勾勒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谢朓作为一个敏感而细腻的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连漪映余雪:水面上的涟漪映照着残留的雪,表现了宁静的自然景象。
- 严城限深雾:严密的城墙限制了浓厚的雾气,暗示着封闭与孤独。
- 清寒起洞门:清冷的空气从洞口升起,增强了寒冷的氛围。
- 东风急池树:东风急促地吹拂着池边的树木,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动。
- 神居望已肃:神灵的居所显得庄重严肃,体现了对自然和神秘的敬畏。
- 徘徊举冲趣:徘徊不定,心中涌起渴望与冲动。
- 栖归如迟咏:归家的感觉如同慢慢吟唱,无尽的思念与期待。
- 丘山不可屡:山丘无法重复,人生的旅程不应再三徘徊。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清寒起洞门”中的“起”字给予寒气一种运动感,仿佛冷气在洞门处涌出,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诗的节奏感更加鲜明,增强了整体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思,体现了孤独与归属感的矛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反映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感慨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连漪: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余雪:代表过去的事物与时间的流逝。
- 深雾:暗示着内心的迷茫与孤独。
- 清寒:表现出一种清冷的情绪,增添了孤独感。
- 东风: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 丘山:代表自然的伟大与永恒,暗示人生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与孤独的思考
C. 对爱情的追忆 -
“深雾”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温暖的回忆
B. 迷茫与孤独
C. 快乐的时光 -
“栖归如迟咏”中的“迟咏”指的是什么?
A. 迅速返回
B. 缓慢吟唱
C. 轻松欢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描绘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抒发孤独与自我反思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相较于谢朓的细腻与清冷,王维的《山居秋暝》更多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哲学。两者在意象与情感上均有相似之处,均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风格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谢朓诗选》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谢朓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