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岩
作者: 李壁 〔宋代〕
破晓樯竿插钓矶,一生几度扣禅扉。
心如尊者岩中定,身比涪翁僰道归。
阅世云藤那解老,近人空翠欲成围。
只怜岁晚龙方卧,不放银涛百尺飞。
白话文翻译:
清晨,船帆高高竖起,钓鱼的礁石上我独自一人,人生中几次能够敲响禅门?
我的心境如同岩中静坐的高僧,身体却似涪翁沿着僰道归来。
看遍世间的云藤,怎能理解衰老?近处的空翠似乎要将我包围。
只可怜岁末时分,龙正酣睡,不让那百尺高的银涛飞舞。
注释:
- 樯竿: 船帆的竖杆,形容清晨时分船只的状态。
- 钓矶: 钓鱼的礁石,象征着宁静与隐居。
- 扣禅扉: 敲击禅宗的门,意指向禅宗求教或求道。
- 尊者: 指高僧或有道之人。
- 涪翁: 涪翁是古人名,指一种归隐的生活方式。
- 僰道: 指古代交通要道,象征归途。
- 云藤: 比喻人生的经历和境遇,难以理解。
- 空翠: 指空灵的绿色山水,给人一种被包围的感觉。
- 龙方卧: 形容晨晚时分龙在安静地休息,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典故解析:
- 禅宗: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内心的觉悟与直观,常以“敲门”象征求道的心态。
- 涪翁: 涪翁是历史上隐士的代表,象征着归隐生活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隐逸和山水诗闻名。他的诗作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体现了对人生哲学和禅意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晨曦时分,诗人可能在钓鱼或游历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归属。在自然景色中,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李壁的《下岩》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宁静,樯竿高竖,钓矶的意象带给人一种独处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种超然的境界。接着,诗人通过“扣禅扉”这一动作,表达出对禅宗的向往与求索,人生的短暂与对真理的追求交织在一起。
“心如尊者岩中定”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尽管身处世俗的纷扰中,但精神世界却是纯净的。诗中提到的“阅世云藤”,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深刻感触,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无奈。
“只怜岁晚龙方卧”的描写,诗人用龙的形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安宁,暗示着即使在岁末时分,也要珍惜当下的宁静与美好。最后一句“不放银涛百尺飞”,则是对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反思,既有对自由的渴望,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融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李壁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破晓樯竿插钓矶: 描绘清晨的宁静,船帆高竖,钓鱼的礁石上独自一人,暗含孤独与思考。
- 一生几度扣禅扉: 反思人生中对真理的追求有多少次,表达对禅宗的向往。
- 心如尊者岩中定: 内心如高僧一般宁静,体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身比涪翁僰道归: 身体虽归隐,但心中仍有对世俗的思考与抉择。
- 阅世云藤那解老: 观察人生的云藤,感慨生命的无常与衰老。
- 近人空翠欲成围: 近处的自然景色似乎要包围自己,象征着人生的局限。
- 只怜岁晚龙方卧: 对岁末宁静的珍惜,龙的安卧象征自然的力量。
- 不放银涛百尺飞: 反映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心境比作高僧的定境,强调内心的宁静。
- 拟人: 龙的安卧,赋予自然以生命,反映出自然的和谐。
- 对仗: 诗句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生的追求与自然的宁静,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哲理性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樯竿: 象征着追求与希望的起航。
- 钓矶: 代表着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禅扉: 寻求真理与内心的觉悟。
- 龙: 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扣禅扉”指的是: A. 敲打禅宗的门
B. 敲打房门
C. 敲打船舱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尊者”是指: A. 普通人
B. 高僧
C. 官员
答案: B -
诗中“龙方卧”象征着: A. 生命的活力
B. 安静的自然
C. 战斗的状态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
- 王维的《鹿柴》: 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生活的理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李壁的《下岩》在意境上形成对比,前者充满豪情壮志,后者则表现出静谧与思考。
- 杜甫的《春望》与李壁的《下岩》都涉及到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关乎时局,后者更注重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相关诗人的生平与作品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