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雾真成雨,疏帘不隔风。
青林拥红树,家鹜杂宾鸿。
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
往来成一老,犹在半涂中。
白话文翻译:
浓密的雾气仿佛真的变成了雨,轻薄的窗帘无法阻挡风的吹拂。青翠的树林环绕着红色的树木,家里的鸭子与客鹤混杂在一起。渔家的房屋被水环绕,晴朗的湖面上半边映照着东边的阳光。往来的人们渐渐变老,却仍然停留在一半的路上。
注释:
- 重雾:浓厚的雾气。
- 真成雨:似乎变成了雨。
- 疏帘:稀薄的窗帘。
- 青林:青翠的树林。
- 红树:红色的树木,可能指秋季的枫树等。
- 家鹜:家庭养的鸭子。
- 宾鸿:来访的鸿雁,形容客人。
- 渔屋:渔民的房屋。
- 浑环水:被水环绕。
- 晴湖:晴朗的湖面。
- 半落东:阳光照射在湖面的一半,可能指东边的阳光。
- 往来成一老:来往的行人渐渐变老。
- 犹在半涂中:仍然停留在半路上,暗指人生的迷茫与未竟之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年-约1100年),字师道,号白云,宋代诗人,出生于庐州。以诗风清新、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而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哲思。诗中的环境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悠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隐含了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山口》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重雾真成雨”描绘出了一幅朦胧的山水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雨雾弥漫的清晨。接着,“疏帘不隔风”一句,则表现了微风轻拂的感觉,传达出一种清新与自然的气息。
“青林拥红树”展现出色彩的对比,青色的树林与红色的树木交相辉映,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接下来的“家鹜杂宾鸿”则以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家里的鸭子与来访的鸿雁相聚,体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在“渔屋浑环水,晴湖半落东”中,诗人描绘了渔家的宁静与湖面的明亮,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一句“往来成一老,犹在半涂中”则是对人生的感慨,表现了人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变老,却仍然未能找到人生的终点,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反思。陈师道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雾真成雨:描绘出浓雾的厚重,让人感受到湿润的空气。
- 疏帘不隔风:即使有窗帘,仍然无法阻挡外面的风,表现出环境的开放与自由。
- 青林拥红树:描绘出青翠的树林和红色树木的视觉冲击,表现自然的多样性。
- 家鹜杂宾鸿:生活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共存。
- 渔屋浑环水:渔民的房屋被水环绕,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
- 晴湖半落东:阳光洒在湖面,表现出自然光影的变化。
- 往来成一老:感叹岁月的流逝,人们在来往中逐渐变老。
- 犹在半涂中:人生的终点尚未到达,暗示着迷茫和未竟的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雾比作雨,增强了氛围的渲染。
- 对仗:如“青林拥红树,家鹜杂宾鸿”,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往来成一老”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时间的流逝,赋予了时间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反映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雾:象征朦胧与神秘,暗示内心的迷茫。
- 林与树:象征自然的生机与和谐,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水:象征灵动与变化,反映出生命的流动性。
- 湖:象征静谧与安宁,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重雾真成雨”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描绘晴朗的天气
- B. 表达浓雾的厚重
- C. 描述雨后的景象
-
“家鹜杂宾鸿”中的“鹜”指的是什么动物?
- A. 鸭子
- B. 鹳
- C. 鹰
-
诗中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最后一句“犹在半涂中”的意思是:
- A. 生活已结束
- B. 仍在追求理想
- C. 停留在过去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篇,展现自然之美。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山水景色的诗歌,主题与自然和谐相近。
诗词对比:
- 对比陈师道与王维的作品,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陈师道更注重生活细节,而王维则强调静谧的氛围和哲理的思考。
通过这首《山口》,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哲理思考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