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柱二首》

时间: 2025-01-19 17:55:35

从昔婵娟多命薄,如今歌舞更能诗。

孰知文雅河阳令,不削琼奴柱下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柱二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从昔婵娟多命薄,如今歌舞更能诗。
孰知文雅河阳令,不削琼奴柱下题。

白话文翻译:

从前美丽的女子命运多薄,然而如今的歌舞表演更能传达诗意。谁能知道文雅的河阳令,竟然不削琼奴在柱子下题写的诗句。

注释:

  • 婵娟:指美丽的女子,常用以比喻月亮或女子的美貌。
  • 命薄:命运短暂、薄弱,暗指命运的不幸。
  • 歌舞:指歌唱和舞蹈,表现了当时的娱乐文化。
  • 河阳令:指的是河阳地区的官员,可能指代某个文雅的人。
  • 琼奴:美玉般的女子,常用以形容才子佳人的关系。
  • 柱下题:在柱子下面题写,指代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留念。

典故解析:

“婵娟”与“命薄”可以联系到古代对女性命运的感慨,常见于诗词中。河阳令代表了文人雅士的形象,表明对诗歌的推崇。琼奴则象征着美好而才华横溢的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审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义宗,号介庵,宋代著名诗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事,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表现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女子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诗歌与音乐的热爱,表现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美好文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与当下社会风气的思考。开篇提到“婵娟多命薄”,引人对古代美人命运的思考,揭示了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残酷。转而提到“如今歌舞更能诗”,则是对当时娱乐文化的讽刺,暗示现代人对艺术的追求似乎变得肤浅。最后一句“孰知文雅河阳令,不削琼奴柱下题”则是对文化传承与美的颂扬,体现对真正文雅与才情的推崇。

整首诗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与时代的隔阂,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欣赏。诗句简洁而富有深意,让人思考传统与现代、命运与才华之间的关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从昔婵娟多命薄:昔日美丽女子的命运多是薄弱而悲惨,表达人们对美的哀伤。
    2. 如今歌舞更能诗:如今的歌舞虽然热闹,却在诗意上似乎更为浅薄。
    3. 孰知文雅河阳令:谁能理解那文雅的河阳令,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4. 不削琼奴柱下题:竟然不在琼奴的柱子下题写,更是对过去美好文化的遗憾。
  • 修辞手法

    1. 对比:古今对比,展现时代的变化。
    2. 隐喻:将命运与艺术结合,暗示不同的生活状态。
    3. 拟人:赋予文化以生命,强调其重要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文化与命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反思。

意象分析:

  • 婵娟:象征美丽与命运,反映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
  • 歌舞:代表现代的娱乐文化,但却显得空洞。
  • 河阳令:象征古代文人的优雅与风范。
  • 琼奴:美的象征,体现了古代才子佳人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婵娟”指的是: A. 月亮
    B. 美丽的女子
    C. 古代诗人
    D. 美食

  2. 诗中提到的“河阳令”是指: A. 一种乐器
    B. 一位官员
    C. 一个地方
    D. 一种风俗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李白在月下思乡的情感中强调个人情感的深沉,而陈师道则通过对比古今文化展现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