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时间: 2025-01-19 20:16:06

九日秋萧瑟,登高亦少欢。

黄花宜澹泊,碧树早凋残。

醉舞乌纱落,弹歌短剑寒。

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秋萧瑟,登高亦少欢。
黄花宜澹泊,碧树早凋残。
醉舞乌纱落,弹歌短剑寒。
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九日的秋天,天气萧瑟,登高时的欢愉也少之又少。黄花正好在此时显得清淡而宁静,碧绿的树木早已开始枯萎凋残。醉酒的舞姿在黑色的纱巾下落下,弹奏的歌曲在短剑的寒意中显得苍凉。可怜的是向西北望去,阳光照耀着远方的长安城。

注释:

  • 九日:指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象征长寿和登高的节日。
  • 萧瑟:形容秋天的凄凉、冷清。
  • 登高:指重阳节时人们有登高的习俗,寓意祈求健康长寿。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
  • 碧树:指青翠的树木,形容秋天已开始凋零的景象。
  • 醉舞乌纱:形容饮酒后跳舞,乌纱指黑色的纱巾。
  • 弹歌短剑寒:弹唱的歌曲与寒冷的短剑形成对比,暗示悲凉的情感。
  • 西北望:指向西北方的长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习俗,诗中提到的“登高”、“黄花”等,均与这一节日的传统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菊花,在古代文化中常与高洁、长寿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攽,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自然景色为主。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在细腻中见深情。

创作背景:

《九日》写于重阳节,诗人通过描写节日的气氛和个人的感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以其清晰的节日主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秋日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感受。诗的开头描绘了九月九日的萧瑟氛围,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于岁月流逝的感慨。接着通过黄花和碧树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秋天的凋零感,表现出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在“醉舞乌纱落,弹歌短剑寒”中,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在节日欢庆中却又透着一丝寒意的复杂心情,传达出一种对欢乐与哀愁交织的深刻体悟。最后一联“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则通过地理的遥远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折射出一种游子心中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晰的意象,构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日画面,同时又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思考,使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九日秋萧瑟:描写了重阳节的秋天,气氛冷清、凄凉。
  2. 登高亦少欢:即使在登高的节日,欢愉的心情也少之又少,暗示诗人的内心感受。
  3. 黄花宜澹泊:菊花在这时显得清淡,象征着宁静与淡泊的心态。
  4. 碧树早凋残:青翠的树木开始凋零,反映出时光的流逝。
  5. 醉舞乌纱落:饮酒后舞动的情景,乌纱的落下暗示着醉意和欢乐的结束。
  6. 弹歌短剑寒:歌曲的弹奏与寒意的短剑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7. 可怜西北望:向西北的方向望去,表现出对长安的思念。
  8. 白日远长安:阳光照耀着远方的长安,象征着遥远与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醉舞乌纱落,弹歌短剑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黄花、碧树、乌纱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丰富的画面感。
  • 比喻:将节日的欢愉与内心的孤独进行对比,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重阳节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秋日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黄花:象征着高洁、长寿,尤其在重阳节的文化背景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碧树:代表生命的青翠与活力,凋残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 乌纱: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也暗示着醉意与失落。
  • 短剑寒:反映出一种内心的寒意与孤独,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 长安:象征着故乡与思念,具有地理和情感的双重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九日是指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中提到的黄花主要指什么?

    • A. 玫瑰
    • B. 菊花
    • C. 兰花
    • D. 桃花
  3. “醉舞乌纱落”中“乌纱”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饮料
    • C. 一种服饰
    • D. 一种乐器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写重阳节,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深沉而浓烈。
  • 杜甫《登高》: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李白、杜甫、王维的诗集及相关研究文章。